10.24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 郑州土特产闪耀出圈

2025-10-2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郑州土特产 闪耀出圈 

河南新增120家地理标志产品 郑州6个产品上榜

昨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发布第646号公告,对870个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其中河南120个产品成功入选,我市有郑州黄河鲤鱼、登封芥菜、茶亭沟红薯、荥阳柿子、中牟西瓜、小相菊花等6个产品上榜,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亮点。

据了解,从地域分布来看,此次我省新增的1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覆盖全省多个地市,呈现“多点开花、优势凸显”的特点。在数量排名上,洛阳以19个产品居全省首位,充分展现了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商丘、三门峡、平顶山、驻马店认定产品均突破10个,成为河南地理标志产品培育的重要增长极;鹤壁、漯河两市在此次认定中实现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零的突破。

地理标志产品是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智慧长期融合的成果,承载着地方特色品质与历史文化声誉,是区域经济的“特色名片”。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后,将纳入国家层面的专项保护体系,在品质标准、品牌标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获得更加坚实的保障,进而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

对我省而言,更多“土特产”升级为国家保护的“金字招牌”,能够引导各地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小特产”成为“大产业

记者 李爱琴


“一旦亲眼见到中国,就总会想再回来”

中外嘉宾在河南博物院触摸中原文明根脉

10月23日上午,参加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活动的国内外嘉宾集体参访河南博物院,沉浸式体验中原文明的悠久底蕴,为国际旅游协作与城市文化交流注入新动能。

聚焦九大镇馆之宝,解码中华文明基因

本次参访活动是大会“体验中原文化”板块的核心内容,嘉宾涵盖国内外城市市长(市长代表)、城市治理者、相关国家驻华使节、中外交流使者及文旅相关行业代表。作为东道主,郑州以“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为城市名片,通过“随车讲解+深度参观”的形式,向全球嘉宾展现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河南博物院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7万余件(套),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等为特色。嘉宾们重点参观了被誉为“九大镇馆之宝”的文物集群,包括距今8000余年的贾湖骨笛(世界最早可吹奏乐器)、商代青铜艺术巅峰之作妇好鸮尊、“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以及唐代皇家珍宝武则天金简、宋代汝窑代表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这些跨越数千年的文物,生动诠释了河南作为“世界华人宗祖之根、中华文明之源”的历史地位——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余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4席,即洛阳、开封、安阳、郑州。

文化创新赋能,传统与现代交融

本次参访活动不仅是一次文明探源之旅,更是一场城市间的文化对话。嘉宾们在这里领略了仰韶文化彩陶、殷墟甲骨文,近距离触摸中华文明的根脉。

“河南是灿烂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的文化非常值得游客亲身体验。”保加利亚舒门市副市长丹尼尔·鲁塞夫是第三次来中国,在参观完河南博物院后,她感慨地说,这里的展品令人无比震撼,期待在旅游、青年交流领域以及体育文化等方面合作并携手共进。

“河南博物院有很多令人惊叹的展品,很多都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会长迈克·道森表示,“我以前来过一次郑州,很高兴能再次回来。我们协会的宗旨之一就是搭建新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桥梁,我已经带过大约30位新西兰人来到中国。通常,他们一旦亲眼见到中国,就总会想再回来。”

参观临近结束,嘉宾们对以三彩宝相花纹盘为原型设计的宝相花纹胸针等文创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融合文物元素与现代审美的产品,正是河南“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缩影。

近年来,河南通过“文物活化”“非遗传承”等多元化方式,正有效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将那些“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丰厚历史积淀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独特软实力。这种转化不仅体现在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上,更深层次地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品格。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世界旅游城市联盟”成员,郑州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全球旅游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产品创新等领域深化合作,让“天地之中”的文化魅力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

本报记者 苏瑜


跟着市长打卡两大景区 探秘中牟新区的“幻乐密码”

10月23日,参会嘉宾走进郑州中牟,实地探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海昌海洋公园两大热门景区,亲身感受这座城市以文旅文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近年来,中牟(新区)把文旅文创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持续推动文化传播、文创开发、文化旅游等领域破题破冰、出圈出彩,被誉为“中国幻乐之城”。同时大力发展节点经济、夜间经济、暑期经济、青年经济,高密度推出多样化文旅消费季、消费月和夜游等主题活动,持续点燃城市旅游热度。

中牟(新区)大力构建“室内剧场、巡回演出、实景演出、戏剧聚落群”业态互补、错位发展的演艺生态。此次探访活动的目的地之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幻城》《李家村》《火车站》等一批精品演艺剧目,成为中国演艺市场里程碑式作品。

在资源融合上,中牟坚持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意创新并重,打造了箜篌城文化遗址公园、中牟博物馆等8个文化新地标。打造“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加快数智赋能,推动官渡之战沉浸式体验游戏文化IP入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元宇宙矩阵,建业电影小镇入选河南省智慧化文旅创新项目。

记者 许怡童


葡语国家记者见证郑州“智造活力”

10月22日,来自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葡语国家的媒体记者走进蜜雪冰城全球总部和宇通客车集团,开展主题参访活动。这场实地交流是“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蜜雪总部:

“一段难忘的体验”

参访活动首站来到蜜雪冰城全球总部。作为从郑州走向世界的现制饮品品牌,蜜雪冰城自1997年创立以来,逐步构建起“供应链+品牌IP+门店运营”的独特模式。凭借对从原料采购到生产物流全链路的自主掌控,蜜雪冰城实现了核心饮品食材的完全自产,并塑造出广受欢迎的“雪王”IP形象。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全球门店总数已突破53000家,其中约4700家位于中国内地以外,展现出强劲的全球化发展态势。

巴西米纳斯州政府秘书处新闻顾问玛丽安妮·费尔南德斯纳西门托在交流中表示:“蜜雪冰城在环保实践、员工关怀与跨市场协同发展方面都做得很好。正是这种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让品牌在传递快乐的同时,也赢得了广泛认可。”

“我们从远方来到中国,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佛得角国家通讯社社长埃利奥阿萨法伊·瓦雷拉罗巴洛在参访后感慨,“这次实地走访让我们直观了解到蜜雪冰城的企业运营模式和产品制造流程。整个生产体系管理有序、特色鲜明,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宇通客车:

“展现中国制造的巨大进步”

当日下午,记者团走进宇通客车集团,观摩了客车生产线和检测流程,对企业在智能网联、辅助驾驶等新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成果表现出浓厚兴趣。数据显示,宇通累计出口各类客车已突破11万辆,产品批量运销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区域。

参访过程中,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圣普RSTP媒体记者卡拉帕特里夏·桑塔纳阿福索 内托对车辆的抗水性测试印象深刻。“在我的家乡,雨季常常导致客车停运,影响通勤与上学。看到宇通进行的防水测试,我感到非常震撼。”

安哥拉外交部技术人员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若泽则表示:“宇通客车能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巨大进步。”

本次参访活动以“智造活力”为主线,串联起郑州两大不同领域的领军企业。从触手可及的杯盏饮品,到驶向全球的公共出行,为国际嘉宾了解郑州的产业创新提供了直观窗口。

本报记者 张晓璐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

中沙“考古对话”推动文明互鉴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2025年郑州·埃尔奥拉考古学学术交流会’,其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还有助于推动‘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学’的展开。”10月23日,为期3天的“2025年郑州·埃尔奥拉考古学学术交流会”圆满落下帷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认为,适逢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建交35周年及首个“中沙文化年”的重要历史时刻,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有力推动了文明互鉴走向深入。

据了解,2025年郑州·埃尔奥拉考古学学术交流会汇聚了来自国际国内知名学术机构的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国内代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高校,为本次学术交流会带来了考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观点;国际代表则涵盖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沙特遗产委员会、圣安德鲁斯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利物浦大学、根特大学、吉赞大学、哈伊勒大学、沙特国王大学以及独立研究员等,为学术交流注入了国际化的学术活力。强大的学术阵容、多维的国际视野、前沿的学术深度,为跨文明、跨地域的人文交流和研究搭建了优质对话平台。

在3天的交流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考古地理、古代经济网络、文字与文明演进、早期王国形态、考古合作机制、精神信仰研究等领域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深化对两大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识,为世界文明互鉴搭建新桥梁。

王震中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在学术建树上先后提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进入国家以后的“邦国—王国(三代王朝)—帝国”说、“夏商周三代王朝为复合制国家结构”说、“华夏民族因复合制国家结构而形成于夏代”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说等,创建了系统而影响广泛的学术创新体系。

记者 左丽慧


在书海里遇见美好,在书香中赓续城市文脉

郑州“15分钟阅读圈”让公共文化触手可及

你可曾关注到散落在社区、公园、写字楼、高铁站里的郑品书舍?当成百上千本读物将你围绕,好书一捧,窗边一坐,阅读便是放松休憩的良方。为提升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2019年郑州市启动城市书房建设工作以来,经过7年的升级蝶变,一所所“小而美”的阅读空间,如今已经成为市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小而精致惹人爱 阅读场景全覆盖

近年来,随着市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品质阅读、安静学习、雅致环境逐渐成为许多新型书店与城市书房的“角力场”,“一杯咖啡一本书,打卡学习一下午”也在互联网上成为一种城市探索的新潮流。其中,除了商业化运营的精美书店,那些免费开放、公益惠民的公共文化空间,也同样不落窠臼并竞逐其中。

挑高书架,椭圆大厅,千本图书环绕,在如意湖畔,一座与城市公园共生的郑品书舍,正在成为市民群众游园之余的“心灵港湾”。

“我们这个书房最大的特色便是这座‘环形大厅’了,书架随着建筑的肌理次第摆放,好似一个‘阅读之眼’。”当谈起别出心裁的场景设计,郑东新区郑品书舍如意店工作人员赵培便指着书舍的核心区域介绍了起来。据了解,从2022年规划改造到2024年开放运营,这座城市书房汲取了上海、杭州等城市书店的设计美学,用新颖与温馨吸引着一批批读者前来。

“书房安静的环境和温暖的氛围,是我经常光顾这里的原因。”一早前来办公的自由职业者沈女士说,湖畔公园与书屋,一想到这些就会让自己的精神感到放松。以郑东新区为例,在如今新区运营开放的6家郑品书舍中,每一个书舍都在用自己的独特之处,吸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来此阅读休闲。

在双湖花园郑品书舍,坐落小区、扎根基层的特色让它吸引了许多老人、小孩前来阅读;在基运大厦,许多白领会在上班之余给大脑“充电”;在郑州东站,开在高铁站中的郑品书舍如今已经成为来往游客、铁路职工休憩放松的港湾。从社区到公园,再从写字楼到高铁站,散落在全市各地的郑品书舍不仅以全新装修、时尚设计形成吸引市民的“外立面”,也通过阅读场景的全覆盖,让一本好书唾手可得,随心可阅。

文化活动接连开 群众参与兴满怀

“来咱这儿读书,收费吗?”在社交平台,看到时尚干净的装修、琳琅满目的书籍,望而却步的疑问,或许就是网友们给郑品书舍的“最高评价”。一张借阅卡全市通用,数万本书籍免费借阅,这也仅是郑品书舍文化惠民的“基础篇”。

“我们郑品书舍如意店,可以说是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从“旧书换绿植”的公益活动,到《黄帝内经》读书会分享,无论是非遗拓印体验还是手工DIY练习,如今的郑品书舍正在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抓手,在提升市民群众阅读体验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社群团体,增加“粉丝”黏性,带动更多群众体验文化,爱上阅读。

如果说“周周有活动”还不够,那么全天、多时段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经六路郑品书舍的日常,并与周围的社区居民所共享。“周一:休息”“周二:书法”“周三:舞蹈”“周四:咖啡”……近日,记者来到这家早已“远近闻名”的精致书舍,一进门便看到了几位阿姨向工作人员刘玲请教“八段锦”的身段动作,屋内专程前来学习书法的市民围在老师身旁,“横竖撇捺”“提折钩点”,一板一眼地学习着毛笔书法。

据记者了解,从20世纪80年代书屋建设以来,经过几十年精心运营,再加上成为首批郑品书舍试点,如今的经六路郑品书舍已经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每年上百场的阅读活动为热爱读书、爱读好书的群众提供读书指南。每次内容各异的文化活动让读者从书本到现实,从文化到历史,沉浸式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人生乐趣。“如今,我们还在结合阅读内容,计划开展参观城隍庙、文庙等‘读书行’活动,带领读者朋友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也能‘行万里路’。”该书舍有关负责人张郑民说道。

惠民服务再升级 文化名片“郑”出彩

据了解,除了基础借阅服务,如今以郑品书舍为代表的各城市书房均配置了自助办证借还一体机、门禁系统、图书杀菌机、百姓点单设备等智能化服务设备。根据周边环境与读者群体特点,各城市书房策划有亲子阅读、亲子教育、绘本课堂、阅读分享、传统节日宣传、非遗展示、周末观影等活动,满足了市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在年复一年的认真经营下,散布于全市的郑品书舍正在寻找差异,打造特色,形成属于自己的“小而美”文化园地。在记者走访的数家书舍中,郑品书舍(省委社区店)入选2022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如意郑品书舍被评选为2024年河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双湖花园郑品书舍被评为2023年郑州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一座爱读书的城市,也是一座文明幸福的城市。在全市各级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5年4月,全市共有15个市、县公共图书馆,89座城市书房(郑品书舍)、2068个标准农家书屋、637家职工书屋示范点、191个图书馆乡镇分馆,共同构成了全域覆盖、公益普惠、城乡一体、直达基层的“15分钟阅读圈”。

如今,郑品书舍已经成为郑州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在提供基础借阅服务的同时,不断满足读者需求,开展文化活动,融入市民生活,推动“书香郑州”建设。所以,面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无需望而却步,打开大门,这一间间蝶变焕新的阅读空间,就是你享受知识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李居正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