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 河南博物院藏器物展千年匠心

2025-10-17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11月9日,粤港澳见549名健儿出征大湾区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河南省代表团成立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在广州盛大启幕。10月16日,河南省参加本届全运会的代表团宣告正式成立,包括朱婷、吕扬、鲍珊菊等多位奥运冠军在内的549名河南运动员将出征大湾区,参加25个大项、233个小项的角逐。

第十五届全运会设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大板块,竞体项目共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群体项目共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河南省代表团竞体项目共有549名运动员获得25个大项、233个小项的决赛资格;群体项目有570名运动员参加21个大项、94个小项的决赛。无论竞体项目还是群体项目,都是历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竞体项目参赛选手中,男运动员296名、女运动员253名,年龄最大的运动员43岁,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仅11岁,平均年龄21.3岁。2005年以后出生的运动员达到273人,占总人数的近50%。他们当中,既有朱婷、吕扬、鲍珊菊等奥运冠军,也有李玥瑶、申国顺、郭裕芳等20多位全运会冠军。武翠翠、杜宇、孙洪旭等已参加过4届全运会的老将将又一次踏上全运征程,而张怡涵、梁田田、温瑞博等年轻选手也将努力制造惊喜。

过去4年,河南省体育工作者突出竞体项目引领带动,群体项目普及提升。在项目结构调整上,紧盯国家633项目布局,提出河南省竞体项目4253N结构调整,持续巩固传统优势项目、大力拓展基础项目、注重对标奥运战略项目、全面推进“三大球”项目发展、创新发展新兴项目,竞体项目发展更加科学。

在“十五运”周期中,自行车、散打、赛艇等优势项目竞争力持续增强,乒乓球、体操等国家优势项目河南省尖子队员有所展现,田径、拳击项目争金点明显增加。“三大球”项目基础不断夯实,共12支队伍跻身决赛。

在已先期完赛的群体项目中,河南代表团共收获6枚金牌、2枚银牌和11枚铜牌,群众展演项目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1个。在已经举行的竞体项目比赛中,河南代表团在跆拳道和射击项目上分别获得1枚银牌、1枚铜牌。

距全运会开幕还有20多天,河南代表团的备战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在未来的大湾区,河南健儿将全力拼搏,力争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本报记者 郭韬略



学好书榜2024年度榜单发布

20种图书一起来品读

近日,2024年文学好书榜年榜公布,经全国各文艺社社长投票、读者网络票选、专家终评三轮评选,20种图书从入围的153种图书中脱颖而出,入选年榜。

入选年榜的图书有,迟子建《东北故事集》、阿来《去有风的旷野》、王树增《天著春秋》、刘庆邦《花灯调》、王蒙《在伊犁》、格非《登春台》、邱华栋《空城纪》、李娟《九篇雪》、麦家《人间信》、陈彦《陈彦文集》、刘醒龙《听漏》、老藤《草木志》、乔叶《最慢的是活着》、马金莲《亲爱的人们》、阎晶明《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彭学明《爹》、石钟山《爱情永远是年轻》、〔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雅各布之书》、李东华《重返白垩纪》、梁晓声《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

文学好书榜是由中国出版协会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下属50余家专业文学出版机构联合推荐的专业榜单。该榜单每双月评选月度书榜、每年评选年度榜单。据悉,2024年文学好书榜年榜邀请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担任书榜评委会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李岩、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绍刚、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担任评委。

《东北故事集》

迟子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全新作品,收录了作家近年来创作的三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喝汤的声音》聚焦海兰泡惨案,述说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宋徽宗的幽囚岁月为切入点,展开一场亦真亦幻的相拥与别离、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

《去有风的旷野》

阿来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9月

阿来,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其代表作《尘埃落定》《空山》《云中记》等曾斩获多项当代文学重要奖项。

本书是阿来2024最新随笔集。十个把心交给旷野的故事。水泥在生长,自然却在退缩,生活里的拧巴和褶皱,寄存在高楼大厦的方寸之间。生命是一次山重水复的旅程,当内心的时钟以万年为单位,世界就变了模样。在阿来笔下,旷野不只是独特的山脉水文,也是自己深藏的内心世界。

《最慢的是活着》

乔叶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包含《最慢的是活着》《叶小灵病史》《给母亲洗澡》《明月梅花》四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从年轻一代女性“我”的角度审视奶奶那一代女性的一生,从质疑到理解,“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叶小灵病史》讲述的是叶小灵的“城市梦”,发生在城乡之间鸿沟巨大的20世纪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被实现”后,精神突然落空因而无处安放的故事。《给母亲洗澡》讲述的是给母亲洗澡的女儿如何一点一点地洗出母亲的过往,母亲的身体史,其实就是她的生命史。《明月梅花》讲述的是流淌在三代人之间的血脉亲情,奶奶用她掌握的人世经验与智慧,测知着明霞明月姐妹俩的命运,默默地关照与帮扶。

《在伊犁》

王蒙 著

作家出版社2024年7月

1965年,王蒙来到伊犁,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劳动。 他吃住于农民家中,抡起坎土曼,学习维吾尔族语言,爱上奶茶泡馕……这6年的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 “新疆叙事” 系列作品的宝贵源泉。写作于1983至1984年间的《在伊犁》系列作品,正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背景。在这部作品中,王蒙有意回避了职业的文学技巧,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出让人哭笑不得的穆罕默德·阿麦德、野心勃勃的依斯麻尔、智慧老者穆敏老爹、热烈淳朴的爱弥拉姑娘等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视角别致,意蕴丰富,成为其作品中一个独特而精湛的存在。

《九篇雪》

李娟 著

花城出版社2024年6月

《九篇雪》为作家李娟的散文作品集。少女时代的李娟跟随家人在新疆北部阿勒泰草原上生活,在绣满羊角图案的牧场上,栽马桩、搭帐篷、做生意,赶牛、牧羊、找麻雀、住山野、走戈壁、吃抓肉……一组组鲜活的日常,向世人展现荒野深处鲜为人知的生活场景,是种种寂静的美好。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第二辑“这样的生活”、第三辑“草野之羊”,北疆阿勒泰的大地风貌、淳朴自然的牧区生活,以及少女心中的种种情愫、幻想与希望,是李娟灵气十足早期创作风格的完整呈现,也是她个人的成长纪念册。

《亲爱的人们》

马金莲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

作品通过讲述马一山、祖祖、舍娃等一家五口的人生命运故事,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细腻生动的语言和坚实丰厚的乡村生活经验,真实描绘中国最贫困地区西海固人民逐步摆脱贫困、追赶新时代步伐、走向美好生活的历史图谱,生动还原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历程,书写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韧与温良,骨肉亲情在日常烟火温润下熠熠生辉,铸就了乡村振兴的文学新样本。

记者 秦华


见证文明变迁 河南博物院藏器物展千年匠心

7000多年前中原就有了粮食加工“神器”

河南博物院院藏文物丰富,上迄远古,下至明清,其中许多是重要考古发现出土的器物,这些历史悠久的文物见证着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演绎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再现了中原古代民众的生活景象。

石磨盘、石磨棒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昨天是世界粮食日。提到粮食加工,你可能会想到现代化的碾米机、破壁机。早在7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人们就用上了史前粮食加工“神器”。

石磨盘长68厘米,石磨棒长58厘米,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该组石器为黄砂岩质,琢制。磨盘、磨棒上均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整套石器线条流畅、琢制精细,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主要用于谷物的脱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套粮食加工工具。

骨排箫 所处时代:西周

骨排箫,骨质,西周初期音乐文物,1997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骨排箫由长短递减的13根禽类腿骨骨管组成,造型轻灵。此墓共出土骨排箫4件,此排箫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骨管数目最多、最为精致的一件,其编管规范、选材精细、制作精良,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骨质排箫,填补了我国排箫只有甲骨文记载而无实物的空白。

玉柄铁剑 所处时代:西周

玉柄铁剑,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墓。玉柄铁剑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和玉质剑柄组合而成。剑柄由和田青玉制成,剑柄中空,内插有铜制的芯,连接剑身与剑柄,在二者结合处镶嵌有绿松石片。剑身由于年代久远已断为两截,鞘身也因锈蚀与剑身黏在一起。经鉴定,该剑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时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是以块炼法锻炼而成。它的发现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200年。

九鼎八簋 所处时代:春秋

九鼎八簋,1997年河南新郑郑韩故城6号祭祀坑出土。9件铜鼎分别高54.5厘米至47.5厘米不等,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8件铜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均为圆形带盖。“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云扰幅裂,郑国曾用“九鼎八簋”向天下宣告自己的强盛,也向后人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历史现实写照。

粉彩荷花吸杯 所处时代:清

粉彩荷花吸杯,清代光绪年间瓷器,长19厘米,宽13厘米,高5厘米,195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至河南博物院藏。荷花吸杯整体造型如盛开的荷花,杯口呈花瓣形,莲瓣大而舒展自如,腹部下收,平底;杯内花蕊处的小圆孔与空心荷梗相通,可作吸管使用,荷梗上绘满黑点,犹如鲜嫩小刺。

铜天禄 所处时代:汉

铜天禄,汉代器物,高10厘米,胸部至尾尖长23厘米,1989年3月焦作市发现。铜天禄呈站立姿态,睁目挺胸,昂首吐舌,小耳下垂,臀部有一垂尾扁而宽,四足直立支撑地面。背部有一柱状圆孔与腹腔相通,首、身可见阴刻细线纹饰,通体锈蚀成孔雀绿色。这件铜天禄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锈色亮丽,且保存良好,是古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象牙白菜 所处时代:清

象牙白菜,清代象牙雕刻陈设品,长23厘米,重约260克。整株白菜以完整象牙雕刻完成,主体色彩以牙白为主,向嫩黄色渐变,一端为层次分明的菜叶,舒展张开,一层一层可见菜心。菜叶与主体结合部位趴伏着一只翠色蝈蝈,腿下有一甲虫,身后有一枝粉色雏菊,构思巧妙,足以乱真。

吴王夫差剑 所处时代:春秋

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吴王夫差剑,1976年2月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百泉发现。全剑长59厘米,剑身宽5厘米,柄长9厘米,剑脊呈直线,斜从较宽,前锷收狭,圆茎上有两道箍,隔手上装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剑身上阴刻鸟虫书十字铭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元用。”这件铜剑铸造精良,剑刃锋利,具有春秋时期的铸剑特点。铭文字体修长,根据铭文可以知道,此剑是吴王夫差的佩剑。

本报记者 秦华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