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 “杜岭一号”回家 四大方鼎团聚亮相

2025-09-2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梅花奖得主张艳萍领衔演绎 

豫剧《复活》“升级”归来

豫剧与世界名著的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火花?当旗袍与厚重弦乐交织,无论是戏迷爱好者还是文化爱好者,都将欣赏一场难得的戏剧盛宴——9月26日,由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创排的豫剧《复活》将在郑州大剧院上演。该剧由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张艳萍领衔主演,以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诠释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巨著,开创了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中国化戏曲表达的创新实践。昨日,记者对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

张艳萍介绍,豫剧《复活》自策划之初便备受关注,先后入选郑州市委宣传部2022年文艺精品扶持项目、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艺术创作扶持资金项目,并于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剧院首演后引发热烈反响。2024年,小剧场版豫剧《复活》亮相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作为本届当代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开幕演出引发了各界高度肯定。

今年,该剧进一步被列为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2024年度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经过精心打磨提升,此次演出将是其优化后的首次亮相。

据了解,豫剧《复活》改编自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是中国地方戏首次将这部深刻探讨人性、救赎与社会批判的世界文学经典搬上戏曲舞台。作品通过豫剧的唱腔、身段和叙事节奏,重新解构了原著中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与侍女玛斯洛娃的命运交织,他们化身贵公子“柳道甫”和侍女“秋桦”,以中式美学呈现西方故事内核,实现“旗袍与弦乐的绝妙碰撞”。

该剧的创排不仅是艺术形式的突破,更是中西文化互鉴的一次深度探索。张艳萍介绍,主创团队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中原戏曲的抒情性与写意性,使人物命运与豫剧的悲怆慷慨风格高度契合。例如,秋桦的苦难经历通过豫剧的“悲腔”和“哭韵”得以强化,而柳道甫的内心挣扎则通过长段独白与身段设计外化,凸显戏曲艺术的感染力。

本报记者 左丽慧



九月三十日正式开展,国庆假期可前去一睹国宝芳容 

“杜岭一号”回家 四大方鼎团聚亮

“杜岭一号”月底回家,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四大方鼎,包括杜岭一号方鼎与杜岭二号方鼎,向阳一号、二号方鼎(兽面纹铜方鼎)将实现历史性团聚,同时近500件新出土文物将与观众首次见面……9月23日召开的“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系列活动暨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媒体通气会”上,一系列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的活动揭开面纱。这些活动从学术研究、公众教育、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将全方位展现郑州商城70年来的考古成就与文化内涵。

四大板块活动

解码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中国早期国家文明的重要关键实证,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和新的发展高峰。自1955年发现以来,历经70载春秋,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薪火相传、孜孜以求,通过持续不断地考古发掘与深入研究,逐步揭开了这座3600年前都城的神秘面纱,为我们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物依据和学术支撑。

河南省文物局考古处处长何军锋介绍,“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系列活动主要有四大板块,系统梳理郑州商城70年来的考古成果,深化夏商文明研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增强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其中,10月中旬即将举办的“郑州商城与早期国家文明暨郑州商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将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围绕“郑州商城与早期国家文明”展开深入交流,推动夏商文明研究的国际化对话;月底即将开幕的“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将集中展示10多年来重要考古新发现,展览还特别设立了“国宝回家”单元,迎来杜岭方鼎的短暂回归,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早商文明的辉煌。

在考古成果方面,即将推出的《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2010—2025)》将系统梳理15年来的考古成果,为学界和社会提供最新研究资料。同时,省考古院依托“华夏考古讲坛”举办9期主题讲座,从今年4月开始,每月一期,立足文明探源视角,多维度阐释郑州商城及相关学术前沿成果,构建系统性考古叙事体系,并以此为契机,将“华夏考古讲坛”打造为常设性公众科普平台。

何军锋表示,通过这次系列活动,必将进一步彰显郑州商城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核心地位,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公众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

近500件新出土文物将与观众首次见面

作为本次系列活动的重磅文化呈现,“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将于9月底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幕,展期持续至12月底。

“展览将首次系统性地集中展示10多年来郑州商城考古工作在都城布局、手工业作坊、高等级墓葬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发现与珍贵出土文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介绍,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是特别策划的“国宝回家”单元。在省文物局的大力协调与支持下,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杜岭一号方鼎”将重返其发现地郑州,并与郑州商城窖藏坑出土的方鼎共同亮相,实现一场难得的“重聚”展出。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副院长马玉鹏介绍,展览将以“王都赫赫、书契溯源、率民事神、明礼于器、广域四方、商启唐宋”六大单元,以及“国之重器 定鼎中原”特别单元为主体,全方位、系统性解锁郑州商城文明密码。展出文物兼顾新与旧、精品与数量、代表性与多样性,通过与多家文博机构的深入沟通,四大方鼎将实现历史性团聚,同时近500件新出土文物将与观众首次见面。

马玉鹏表示,近年来“博物馆热”高居不下,观众对展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让观众读懂“新鲜出炉”甚至尚未公开发表的考古学术成果,商都院采用专业化与通俗性结合、整体性与模块化结合的手法,将从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和研究出发,从城市布局、文字、祭祀、墓葬、文化辐射、历史脉络等几方面,以拼图形式逐渐将郑州商城全貌拼合。此外,展览除了丰富的图文介绍,更有数字化多媒体的加持,通过互动设备,观众能亲自参与解码商城,拉近观众与考古之间的距离,感知郑州商城的魅力与根脉。马玉鹏表示,展览预计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欢迎广大观众国庆假期来“商城之心”——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见证国宝团聚时刻,感受郑州商城不朽传奇。

郑州商城考古再添新绩

何军锋介绍,10多年来,考古探索持续推进,再添新绩:相继发现郑州商城供排水系统、郑州商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塔湾古街商代制骨作坊、创新街小学铸铜遗存、夕阳楼商代祭祀遗存、体育场商代祭祀区、张寨南街陶礼器窖藏坑、书院街贵族墓地、塔湾古街唐代丛葬坑、唐宋金元郑州城城市遗存等,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郑州商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时空维度与历史价值,让大家对这座千年都城的认知更加立体、全面。

入选“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书院街墓地曾引发社会各界对郑州商城考古的广泛关注,其出土的文物对于还原商代早期社会结构、丧葬制度,以及印证郑州商城的都城地位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介绍书院街后续考古工作中新的发现和认识时表示,郑州商城是3600年前东亚大陆人类最辉煌的文明王国。书院街贵族墓地是郑州商城近年来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它有围沟、通道、祭祀遗存等一系列复杂的礼制设施,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具有兆域性质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也是殷墟王陵区方形兆域的直接来源。出土的黄金器为三星堆黄金文化的来源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文化传播途径。书院街墓地的发现进一步实证了“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早商都城的文化经纬格局。

黄富成介绍,目前,书院街墓地的考古发掘已经告一段落,后续工作侧重于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该项目已入选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本次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纪念活动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既包含聚焦前沿的学术研讨会,也推出了面向公众的考古新发现展、《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2010—2025)》出版成果以及‘华夏考古讲坛’系列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学术深度与公众普及的有机结合。”李琴诚挚邀请广大市民、观众持续关注、积极参与这场跨越3600年的历史对话,共同见证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辉煌篇章,感受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多彩郑州秋意浓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分过后,满地的落叶和飘香的桂花,枝头的硕果和缤纷的彩叶,惬意的秋风和金色的晚霞,让郑州的秋天成为浪漫的季节,各大公园即将开启赏秋模式,为您呈现“调色盘”般斑斓的醉人秋景。

橙黄橘绿百果香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各种植物的最佳观果季。扎根郑州植物园百果园的数百棵树木经过一春一夏的孕育,枝头纷纷结出了红彤彤、黄澄澄的果实。400余株木瓜海棠、贴梗海棠、西府海棠枝叶间缀满了小小的红果子。30余株柿树高高的枝头结出了黄澄澄、沉甸甸的柿子,10余株山楂树上一串串果子红艳欲滴,煞是喜人。

除了常见的秋果,郑州植物园还有一些罕见的珍贵植物也正值果期。在盆景园,一株古老的果树品种——榅桲结出了像苹果、像梨又像木瓜的果子。据《本草纲目》记载,榅桲具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可去胸膈积食,止渴除烦。

西流湖公园北区跌水瀑布和百花苑附近种植有印第安魔力海棠、红宝石海棠等各类北美海棠,目前果实已逐渐成熟。印第安魔力海棠果实色彩变换丰富,刚结出来的小果为紫红色,头顶花蕊与绿色叶子搭配,随着成长,越来越紫。而红宝石海棠果实小巧,玲珑可爱,挂果量大,如玛瑙般点缀枝头。

碧沙岗公园北门西侧环路上的现代海棠、东环路南侧的火棘、牡丹园山石旁花坛里的枸骨、南草坪的木瓜,文化公园的山楂和石榴,雨水公园的南天竹、石榴等也正挂果,正值最佳观赏期。

明月桂花两相宜

随着国庆节和中秋节即将到来,郑州公园广场处处弥漫着人间“幸福花”桂花的香气,风一吹,馥郁的甜香阵阵袭来,令人循香而至迷醉树下。长假期间,正值桂花飘香时,别忘了以下这些赏桂好去处:

市人民公园有130余株桂花树,以金桂、银桂和丹桂为主,已栽种四五十年,主要分布在南门、西门周围和竹园。

碧沙岗公园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4个种群。大多为20年前栽种,最高的近4米,在南草坪、五角亭、木兰园、办公室门前及牡丹园均可观赏。

绿城广场西园内有两株树龄数十年的金桂,株形直立高大,每年开出金黄色的花,花量繁密、香气浓郁。

紫荆山公园不仅拥有金桂、银桂、丹桂等品种的桂花,公园的梦溪园更栽有一棵罕见的刺桂。开花时香飘很远,不过,通常要等到12月开花,初雪时赏刺桂最为相宜。

层林尽染秋叶黄

西流湖公园的美国红枫位于中区陇海铁路附近,共500余株。再过20多天,这些美国红枫的叶子将会从橙红色变至亮红色。届时,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叶色将更加夺目,宛如一场五光十色的色彩盛宴。

中州大道以东的黄河大堤上,成行的五角枫美丽的叶子已开始变成橙色或红色,阳光照耀下,绚丽多姿。二七区樱桃沟管委会桐树洼陈顶村周边,大面积的黄山栾树正在开花结果,绿叶、黄花、红果蔚为壮观,装点着郑州的初秋。

未来一个多月,郑州将有更多植物叶子变得色彩斑斓,空中俯瞰,红橙黄绿交相辉映,就像大自然的“调色板”:10月至11月,郑州植物园、文化公园的白蜡将开始变黄,绿荫公园的红枫、羽毛枫、金叶复叶槭将变红;11月之后,郑州植物园的银杏、栾树、青桐、水杉、鹅掌楸将变黄,枫香、鸡爪槭、重阳木、黄栌、乌桕、南天竹、红瑞木(观干)、七叶树、柿树等树叶将变红。届时,郑州植物园将形成红黄交错的彩叶植物壮美景观,犹如一幅天然的油墨画。而文博广场、人民公园南门、碧沙岗公园南广场、牡丹园、大草坪的银杏也将披上“黄金甲”。

秋日鲜花也动人

秋风、秋月、秋叶、秋果,随着美丽郑州建设的进程,城市形成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园林景观。橙黄橘绿的秋天,郑州仍有鲜花相伴。

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双节”,郑州最值得欣赏的首推市花月季,虽不似春天首开时那般娇艳欲滴,但秋天的月季经过炎夏的炙烤后依然在不断绽放新的花朵,吐露新的芬芳,月季公园、郑州植物园、街头游园、道路及立交桥,挺立的月季花依然笑对秋风。

在四牟园、北龙湖湿地公园、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大片鲜红的彼岸花花瓣反卷着,像绽放的烟花,是林下的一抹惊艳;在西流湖公园、森林公园、高铁运动公园,清新的葱兰如同草坪上的“白色小星星”;在市人民公园樱香园,百日草开得正好,粉红、黄色、白色、玫红、橙红等将草坪点缀得多姿多彩。

本报记者 裴其娟


见过秦皇汉武,守护寻常百姓

2200岁龙凤柏 千年一诺相守依

秋雨淅沥,我们的车辆走进上街区峡窝镇五云路,一个名字古朴的村庄渐渐浮现——柏庙。村因树名,树为村魂,这里的故事,缠绕着两株穿越了20多个世纪的苍翠生命。

一龙一凤,柏守千年

还未进村,关于“龙柏”与“凤柏”的传说便已入耳。村民们谈起它们,语气里没有对文物般的疏远,反倒像在谈论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信他、敬他,更爱他。

年已七旬的孙景灿早已在树下等候。细雨打湿了柏树苍劲的枝干,更显墨色深沉。“来!看那树枝,像不像龙爪?”老人声音洪亮,带着不加掩饰的自豪。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东侧古柏的枝干盘曲虬结,冲天而上,确如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

这两棵国家一级古树植于周朝,已历2200余年风雨。东株为“龙”,龙首昂扬,直指苍穹;西株为“凤”,树冠团栾如华盖,似凤尾翩然欲飞。树高约10米,胸围3米,至今枝繁叶茂。它们默默履行着守护这片土地的千年诺言。

古寺晴烟,往事成追忆

“我们村叫柏庙,哪能没有庙?”另一位凑过来的老人孙浩峰语气怅惘,“早先这是晴烟寺,庙前都是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柏树,古时被称作‘古树行’,最大的古柏6个成年人合抱才能抱住。除了龙凤柏,还有秦始皇避暑柏、刘邦避雨柏、张飞拴马柏、鸟柏等,壮观得嘞……”他说:“如今,就剩下它俩了,也算见过不少历史风云人物。”

老人的话,引出了一段湮没的辉煌。始建于汉代、鼎盛于唐代的晴烟寺,曾是这里的一景。

孙浩峰老人对此如数家珍,他说,柏庙晴烟寺曾是著名的“汜水八景”之一,引得诗人禹殿鳌留下“惟有晴烟生大穀,苍鳞百尺接天长”的赞叹。

古树新生,守护进行时

跨越两千多年的生命,亦有衰弱之时。上街区自然资源局的翟先生介绍,保护如此珍贵的古树,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

“‘龙柏’曾有部分枝干干枯,生命力看似衰退,但它又从另一侧焕发新枝。”翟先生说。他们为古树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树体加固和生态复壮。“柏树性格坚韧,受伤后会自行分泌油脂愈合,不易产生树瘤或树洞,对病虫害的抗性也很强。”“今年春天,它们发出的新枝比往年更为茂盛。”言语间,仿佛在谈论一位身体日渐硬朗的老者。

新故相推,守望在人间

根还在,树还在,但村子的模样早已天翻地覆。

如今的柏庙村,马路宽阔平整,高楼鳞次栉比。入夜,万家灯火璀璨如星海坠落,一个现代化的生活图景全面展开。新与旧,在此刻达成和谐共生,共同诉说着时间的故事。

细雨打湿了孙浩峰老人的肩头,过了一会儿,他轻声感叹:“有些东西啊,失去了,就真的回不来了。”他湿润的眼眶,比任何言语都更富感染力。我们没有追问那“失去的东西”具体为何——或许是树荫下无忧的童年,是古寺悠远的钟声,是围坐坊前听故事的午后,抑或是那再也无法亲眼所见的“柏庙晴烟”盛景。

但幸好,千年古柏还在。

一龙一凤,依旧相依相守,历经秦皇汉武,看惯秋月春风。它们不言不语,却仿佛在低语:无论时代如何激荡变迁,有些记忆,必须被铭记;有些根脉,必须传承。

临别时,两位老人站在树下,说出了他们最深的寄托:“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古树本身,更要传承好古树背后的文化和记忆。这才是我们真正能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这或许正是这对千年“龙凤”给予世人最深刻的启示:真正的守望,不仅是生命的延续,还是文明薪火的相传。

本报记者 张思沛 李媛媛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