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 传以新声——2025微博文化之夜见闻

2025-08-27 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

  2025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上,功夫小子表演武术。郑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知名越剧演员茅威涛与国乐艺术家方锦龙、歌唱家谭晶、舞蹈家朱洁静同台分享艺术心得。郑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5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上,演员乔振宇成为文化讲述者,带领观众感受中国四大石窟的艺术魅力。本报记者 陈浩 摄

  商都古韵焕新,文化之声隽永。初秋时节,郑州迎来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文化盛事。

  8月25日晚,郑东新区如意湖畔,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流光溢彩,国内文化名人、业界学者、文体明星、“中国四大石窟”研究院代表以及来自多领域的优秀创作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2025微博文化之夜盛典璀璨绽放。

  作为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微博文化之夜已“花开三度”。这是郑州市携手微博打造超级文化IP,借助社交场域传播新路径,通过一系列活动,持续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具体实践。

  于此间,看见文化的守望传承,看见文明的焕新出彩。

  溯源华夏文明,考古遗址跨越时空,在古今对话中澎湃新生——二里头遗址揭开青铜时代与礼制起源卷帙,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牛河梁遗址向世界揭示红山文化独特精神历史,与石家河遗址、三星堆遗址、半坡遗址一同入选“年度文化影响力遗址”。

  “文化遗址不应沉睡,通过生态保遗形式,将其建成公园、博物馆,让人们走近、阅读厚重的中华文明,是件好事。”现场为六家遗址博物馆颁奖后,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忍不住分享这两天参访郑州商城遗址的感受,“今年是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发现70周年,看到许多小学生走进商都遗址博物院,触摸历史,读懂3600年文明,这正是遗址‘活起来’的意义。”

  在时间长河中,博物馆是文明的琥珀,凝固时光,更折射未来。数智时代,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选择主动“进化”,从文物“活化”到空间“活化”,致力成为“文化的中枢”。开馆仅两个多月,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这座“从大地生长而出”的博物馆便火爆出圈,并斩获了“微博年度创新博物馆”称号。

  石窟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凿光、守光、追光,中国四大石窟“聚首”微博文化之夜,展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奇遇。随着“石窟·中国”瑰宝图卷轴缓缓打开,4位石窟展卷人一一登台讲述,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石刻文明的厚重与守护者的坚守。

  守护,是穿越时空的接力。现代技术与古老文明深度相融,照见千年前的匠心与智慧。作为特邀嘉宾,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吴健现场分享了以独特光影角度记录莫高窟弥勒大佛像的拍摄心得。这一次来河南,他对巩县石窟有了更深认识,专门去看了“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帝后礼佛图堪称一绝,可谓国宝级的存在。”他说,巩县石窟不仅是佛教东传、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更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与黄河文明交汇点上的一颗艺术明珠。

  主流声音与青年话语深度共鸣,让文化从“抵达眼球”走向“叩击心灵”,微博“年度媒体文化传播栏目”见证文化图景生生不息——新华社“文化中国行”邂逅山河美景,解读历史脉络;央视新闻“人间好时节”用二十四节气人间烟火传递美好;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在横竖点捺之间窥见古人智慧,用了不起的文明刻度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精髓……

  “在文化上守正创新,要做有根之木的创作。”从艺46年,63岁的越剧演员茅威涛获得“微博年度影响力艺术家”称号,并与一同获奖的国乐艺术家方锦龙、歌唱家谭晶、舞蹈家朱洁静在印有“大家风范”的屏风前定格合影。

  手持麦穗,获得年度影响力作家的刘醒龙、石一枫、岳南以麦子为灵感,从各自角度讲述对河南的文化印象。“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文化源于生活,根植土地。”刘醒龙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看了《李家村》,他为河南人的坚韧、善良动容,“当代文化也如麦田,扎根于传统土壤,抽新穗于时代风口,让每颗麦粒在人类精神的穹顶下找到归仓之位。”

  基于文化,传以新意。2025微博文化之夜现场颁出十四组重磅荣誉,年度文化演出IP、年度国漫IP、年度原创文学IP、年度文化出海影响力事件、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等奖项同样引人关注。一个个奖项,一幕幕表演,从不同维度展现文化的绵延赓续与创新发展。#郑云龙将进酒舞台#、#魏新说来河南像来邻居家串门#、#当千年琵琶遇上现代弦乐#、#在郑州看到了会功夫的机器人#等多个话题成为热搜。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琴跟随微博文化之夜活动第三次来到郑州,“这是一片非常古老的土地,微博又是年轻的方式,其实就是用年轻的钥匙打开古老的文化,袭古盈新。”

  “这不是一场寻常盛典,而是文明基因在赛博空间的重新编码——键盘敲击间,文化传承悄然跨越时空界限,在社交场域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当代形态。”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感慨道。

  黄河奔流,文化正新。三度携手,不只是延续,更是攀升。郑州与微博文化之夜的双向奔赴,走出了一条“数字平台+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让更多人看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