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梅量100%
汇集四大剧种 “梅花奖”名家齐聚
郑州第五届南腔北调戏曲节来了
共赏南腔北调,品味戏韵之秋。10月11日至11月9日,郑州第五届南腔北调戏曲节将在郑州大剧院火热启幕。本届戏曲节汇聚昆曲、河北梆子、豫剧、黄梅戏四大剧种,邀请多家知名院团与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联袂登台,以“场场有梅花”为核心亮点,连续一个月为广大市民呈现高水准、高规格的戏曲艺术盛会。
据了解,本届戏曲节力邀北方昆曲剧院、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河南豫剧青年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四大名团齐聚郑州,并由多位“梅花奖”获得者领衔主演。
开幕大戏昆曲《牡丹亭》中,“梅花奖”得主魏春荣以婉转唱腔动人演绎“游园惊梦”的缠绵情思。河北梆子板块,吴桂云、郝士超、孙娜三位“梅花奖”得主共同献演《钟馗》,以燕赵大地高亢激昂、刚健质朴的文化气质,诠释“捉鬼大神”钟馗报恩的经典传奇;“梅花奖”得主郝士超、邱瑞德主演的《宝莲灯》融合昆曲、民歌、红绸舞与扇子舞,精彩再现沉香劈山救母的不衰经典。根植于中原文化的豫剧《妇好》提升版,由“梅花奖”得主吴素真领衔,展现殷商女将军执钺而舞的英姿,伴以青铜编钟奏响千年传奇。黄梅戏板块,“梅花奖”得主何云携两部黄梅戏经典作品,为戏曲节圆满收官,她将在《红楼梦》中反串小生,演绎封建家族兴衰,并特邀出演《女驸马》其中一折,动情讲述“为救李郎离家园”的爱情传奇。
本届戏曲节以层次丰富、品质优秀的剧目编排,平均每周一场的演出节奏,为观众带来兼具文化底蕴与艺术亮点的戏曲体验。
除精品演出外,戏曲节还将表演延伸至公共空间,推出后台探班、戏曲工坊、快闪巡游、戏曲对谈等多种互动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名家名团。同时,“云上剧场”同步启动,周周有好戏,实现线上线下共精彩,让市民足不出户看大戏。
在文化惠民方面,剧院推出多档票务优惠,最低可享六折购票优惠,切实推动戏曲文化普及与共享。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入选“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年度案例
“只有河南”以实力“出圈”
同时,郑州忆江南旅游度假区入选典型案例
9月16日至18日,第七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在焦作云台山举办。大会发布了第七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包括11项年度案例和20项典型案例。其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凭借“让文化活在当下”的深度和“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入选年度案例。此外,郑州忆江南旅游度假区入选典型案例。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坐落于郑州向东20公里的中牟,占地622亩,4年间,这里已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走进幻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百亩的景观农田。15米高的夯土墙在苍穹下巍然矗立。白天,这面328米长的黄色城墙是可触碰的黄河文明;夜晚,则变成巨幅动态画卷,《清明上河图》在激光投影中徐徐展开,极具烟火气的古人市井图景扑面而来。
幻城内,56个迷宫般的院落以中国古代“里坊制”为规划起点,21个剧场藏身其中。“这里不是景区,而是一个用戏剧包裹的时空之城。”导演王潮歌道出了幻城的本质。
“一粟孕万穗,黄土写春秋”,只有河南用播种麦子的方式播种文化。许多外省观众因为它首次踏上河南土地,自2021年开城以来,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接待观剧人次超5000万,其中85后年轻群体占比高达85%,八成游客来自河南省外。
《李家村》剧场中,把麦子搬到了舞台上,厚厚的金黄的麦子铺满舞台,一群青年在麦场上翩翩起舞,表达对食物的敬仰,场面震撼人心。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感的双向冲击,使戏剧幻城受到青年人的追捧。
“大剧+微剧”模式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一大创新。3个大型主题剧场通过聚焦核心文化符号,高投入制作,集中展现河南的厚重历史;18个小剧场覆盖多元文化细节,以碎片化形式呈现民俗、方言、传统技艺等,形成了“一步一景、一景一戏”的沉浸感。
“以小见大”是只有河南剧本创作的核心叙事策略,所有剧几乎都是谈生生不息的河南人融入日常生活和感情中,这种创作手法借助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出中原文化、历史变迁、人性哲思等宏大主题。
通过对中原地区非遗的深入挖掘,结合现代时尚审美,只有河南将逐渐淡忘的传统非遗从历史的尘埃中掘出,化为可见、可亲、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景区创新搭建非遗市集、戏剧演艺、研学课程、原创活动四大载体,使非遗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传承。
本报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李梦 徐少杰
铭记历史 让和平之光 照耀征途
电影《731》上映: 听见历史回声 照亮未来征途
历史不容遗忘,真相终将刺破黑暗。9月18日,电影《731》在全球多地上映。上映首日,影片创下中国电影史首日预售票房冠军、排片场次冠军、单日预售票房冠军。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8日19:00,《731》全国票房已超2.8亿元。
电影《731》主要讲述了在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为了扭转战局在我国东北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屠戮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故事。影片以艺术性的镜头语言,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揭露731部队的罪行,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来临时的绝望、挣扎和抗争。
导演赵林山表示:“《731》不是一部贩卖苦难的电影,而是一面照见人性之恶的镜子。我们试图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让观众看到战争如何异化人性,而绝望之下又如何迸发微光。”他表示:“我们以铭记之名回望历史,不是为了揭开疼痛的伤疤,而是要让和平的光照耀在人类文明的征途上。”
据了解,电影《731》集结了一批优秀的历史专家、电影创作者、资深制片,用光影书写家国情怀。从剧本创作到落地拍摄历时10年,为真实还原这段被尘封的黑暗历史,电影创作团队走访国内外搜集真实史料,查阅资料超百万字,在创作过程中力求“每一处细节均有史可依”。
制作层面,《731》团队以近乎苛刻的态度追求真实。大到四方楼场地的全景搭建、建造“特别移送”的火车车厢;小到人物装造细节、衣服缝线位置都反复琢磨、极其考究。主演姜武坦言,拍摄期间多次因直面“历史现场”而情绪失控:“每一场戏都是对心灵的拷问,但我们有责任让观众看到真相。”
影片采用多线叙事结构,既刻画侵华日军内部的权力倾轧与人性扭曲,也聚焦被实验者的隐秘抗争,在操纵者和被实验者绝对悬殊的权利对比之下,让被关押在七三一特设监狱中每一个生命的麻木和绝望被呈现、被感知。电影《731》在历史题材内容创作上呈现差异化,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战争伤痕,印证了电影的核心力量在于对“人”的凝视。
9月17日,影片在哈尔滨举行全球首映式。电影《731》似一声钟鸣,让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中听见历史的回声,并以此照亮未来的征途。
记者 秦华
哈尔滨00后观众:
努力守护 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新华社哈尔滨9月18日电 9月18日9时起,反映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细菌战罪行的电影《731》在中国各地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公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的731部队以“防疫给水”为名,秘密研制细菌武器,开展人体实验,是日本策划、组织和实施细菌战的大本营。
731部队细菌战受害者家属、年过八旬的王选财说,自己的二叔曾是东北抗联战士,后被日军抓捕送入731部队用于人体实验,牺牲时只有25岁。“我想他一定进行过无畏的抗争。”他说,历经14年抗战,中国人没有被打倒,无数英烈坚持奋战,最终取得胜利。
哈尔滨学院大四学生、00后张晓妍在观影后说,每一位观众都是历史的探寻者和见证者,“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努力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淑娟认为,影片不仅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和中国人民的不屈抵抗,也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历史真相,推动日本社会各界正视历史,避免重蹈覆辙。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影片在这一特殊节点上映,给世界各国民众敲响和平警钟。
据悉,影片首日预售票房突破1亿元,还将于19日在美国、加拿大上映,并陆续登陆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英国等国院线。
62件侵华日军 强征中国劳工档案首次公布
新华社哈尔滨9月18日电 黑龙江省档案馆18日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印证其有计划、有组织强征奴役中国劳工的反人类暴行。
档案显示,日军通过伪满政权颁布所谓《军需征发法》,企图将劳工征用“合法化”,明确赋予日军最高征发权,对反抗者规定严厉镇压措施。1942年日本推行“第二次满洲开发五年计划”,劳动力需求剧增,遂通过“行政斡旋”实施层层摊派、暴力强征。在一份伪滨江省劳工数量分配计划表中,1943年度计划分配劳工数量多达14万人。
黑龙江省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档案既为历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更是驳斥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美化战争罪行的有力武器。此次公开旨在铭记历史、捍卫正义,警示世人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赵尚志将军 牺牲的确切时间确认
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18日向新华社记者披露的一份日本战犯笔供自述及庭审记录,确认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赵尚志将军牺牲的确切时间:1942年2月12日7时。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工作人员徐铭说,这份亲笔供述来自日本战犯田井久二郎,其时任伪满洲国三江省鹤立县兴山警察署署长。
田井久二郎供述:“在1942年2月12日的早晨3点,刘德山乘机从赵尚志将军的背后向将军进行射击,打中了将军的下腹部,因而将军受了重伤倒在地下。正在这时候,派到梧桐河以北两公里的警察警备队约30名,立即逮捕了赵尚志将军。因为将军受了重伤,遂于当天的午前7点为国而死。”
田井久二郎笔供中写道:“向中国人民谢罪。”最终,其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
“当时侵华日军曾感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惠宇说,“这份供述再次印证了东北抗联令侵略者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