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省委将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作为事关河南未来的战略性、全局性工程,省委书记刘宁多次强调“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看郑州”。
重任在肩,郑州挺膺担当。近日,我市专门召开推进会,动员全市上下攻坚突破、增创优势,努力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挑大梁、走在前、作示范。本报今起推出“奋勇争先 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系列报道,深入解读郑州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从破除壁垒、夯实产业、开放带动等多方面生动展现郑州在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中的积极实践。
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郑州壮大枢纽经济、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城市能级、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大机遇。市政府办公室近日印发《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攻坚工作方案》《企业便利迁移改革攻坚工作方案》《招标投标领域改革攻坚工作方案》《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攻坚工作方案》《物流降本增效攻坚工作方案》《融资信用服务一体化建设攻坚工作方案》《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改革试算攻坚工作方案》《加强部门联合监管和规范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攻坚工作方案》《郑州都市圈深度协同发展攻坚工作方案》《对外开放能级提升攻坚工作方案》等十大攻坚方案,全力推进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
●《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攻坚工作方案》 全面营造公平市场准入环境
按照部署,我市将全面清理和整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不合理规定和做法,通报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违规案例,落实“非禁即入”要求,全面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清理整治的重点是以地方性法规、市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等形式设立和实行的违反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的各类规定,以及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做法情形。主要包括国家层面已放开但地方仍在审批、审批依据法律效力不足、行业壁垒造成准入规则不平等、政府监管能力不足不敢进行审批等情形。
同时,将多种渠道征集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求、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损害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等各类问题线索。对公开征集、自查自纠、上级转办等渠道收集的问题线索进行汇总,归口建立市级市场准入壁垒台账,加快推进整改。
●《企业便利迁移改革攻坚工作方案》 多措并举破解经营主体“迁移难”
按照部署,我市将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核心,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公积金等部门职能,通过数据共享、部门联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到今年底,企业迁移登记提交材料减少70%以上,办事环节压缩60%以上, 电子档案齐备的企业迁移登记全流程业务办理时限缩减至6个工作日内,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
整合办理环节。依托省级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将企业迁移登记“迁入申请、迁出申请、档案移交、变更登记” 4个环节整合为“迁入变更登记”1个环节,即时将变更信息同步推送至联办部门,实现企业迁移登记事项全流程“一表填报、一网通办”。
压缩办结时间。各联办部门收到市场监管部门推送的信息后,按企业迁移“高效办成一件事”流程及时办理,2025年底前将电子档案齐备的企业迁移登记全流程业务办理时限压缩至6个工作日内。
●《招标投标领域改革攻坚工作方案》 启动6个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设工作
按照部署,我市将启动全市6个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设工作,持续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活动合作城市数量,积极推动远程异地评标活动常态化开展,实现移动数字证书全国互认,依托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网通办”和网上交易大厅,提升交易便利化程度,营造公平公正、便捷高效、阳光透明、竞争有序的招标投标市场环境。
启动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统筹好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和中牟县等6个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打造全市统一的电子交易系统。10月底前启动相关整合工作。
加快开展智能评标。在评标环节应用AI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做到自动化信息提取与核对,实现“评分标准智能化、投标文件结构化、 数据验真便捷化、评审过程自动化”。9月、10月着手开发人工智能评标系统,11月开始AI智能评标模型训练。
同时,推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办理的移动数字证书跨省级区域、跨系统异地共享使用,9月底前全面实现移动数字证书全国互认。
●《物流降本增效攻坚工作方案》 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按照部署,我市将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推动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物流枢纽体系和现代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商贸流通更加高效,物流市场主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中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社会物流成本持续降低,为打造郑州国际物流枢纽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物流枢纽设施网络。大力支持郑州航空港区陆港新址建设,完成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建设任务,高质量建设省级枢纽经济先行区,积极争创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加快建设惠济区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探索打造县乡村“一点多能”物流快递服务点。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快郑州无水港建设,积极推进贾鲁河复航工程,与周口港、淮滨港共建“公铁水联运”网络, 推动郑州与长三角、珠三角港口群深度合作。推动郑州至青岛高铁货运班列常态化开行,推动郑渝高铁货运示范线向“放射状”“网络化”发展,力争高铁快运线路增至3条,年货运量达1万吨。
建设高效仓储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云仓基地,形成“核心云仓+区域云仓+前置云仓”三级云仓网络。加快传化生活快消品城郊大仓基地二期项目、经开区国际陆港生活及医疗物资城郊大仓基地、 高新区广武农产品冷链城郊大仓基地建设进度;推动万邦农产品城郊大仓基地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力争年底前开工。
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网络。推动欧洲、中亚线路多元化,设立俄罗斯、越南等一批海外分拨集疏基地,力争全年开行班列达到3600班。开辟郑州至马德里、比隆、阿布扎比全货运航线,力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实现与全球主要货运枢纽机场通航。高标准建设至“一带一路”国家跨境公路物流通道,力争新开辟国际线路2条以上、发货量增长50%以上。
打造现代物流企业集群。力争新增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2家以上。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攻坚工作方案》 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230项
按照部署,到今年底,我市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检查检验项目互认,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30项,积极扩大参与互认医疗机构数量,推动医检互认平台功能应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院、跨时空调取,支持保障医疗机构高效开展检查检验结果线上互认工作。
积极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推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间、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间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积极参与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持续完善医检互认平台功能,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动态增加平台服务器数量和存储空间。同时,规范整合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支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信息化建设,推动医检互认平台推广应用。
●《融资信用服务一体化建设攻坚工作方案》 优化提升“郑好融”平台功能
按照部署,我市将健全统一、精准、高效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优化提升全市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郑好融”平台功能,2025年全年实现融资授信额度达1000亿元,带动小微融资机制全年放款超过3000亿元。强化信用大数据应用,全面推广“信易贷”融资模式,助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运行。
健全风险缓释机制方面,整合全市政策性金融产品,“郑好融”平台提供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信易贷”产品提供补偿安排。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入驻“郑好融”平台,依托平台建立银行机构、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等多方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形成能贷、敢贷的融资氛围。
拓展平台服务功能方面,建立健全“政策找人”机制,发挥“郑好融”平台联通企业和金融机构优势,推动金融便民惠企政策通过平台直达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
强化协调工作机制方面,在“郑好融”平台开设“小微企业融资协调专区”,开启申贷绿色通道,实现一码通办。建立“绿灯快速授信、黄灯二次撮合、红灯持续跟踪”的智能匹配机制,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高质量融资信用服务。
●《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改革试算攻坚工作方案》 年底前完成数据测算和对比分析
按照部署,我市将充分利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成果,开展全市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改革试算攻坚,年底前完成数据测算和对比分析,研判产业活动单位按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对全市经济的影响。
梳理名录信息。梳理我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56.6万个法人单位和3.3万个产业活动单位信息,组织达规未纳统的法人单位和符合视同法人条件的产业活动单位依规纳统,9月底前完成名录信息梳理。
同时开展测算和调查研究,根据相关结果,分析研判产业活动单位占当地经济的比重和按经营活动主体发生地统计对当地经济的影响,10月底前形成总结报告和相关测算结果。
●《加强部门联合监管和规范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攻坚工作方案》 全面规范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行为
按照部署,我市将全面推行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度融合“一业一查”理念与规范执法要求,加快构建“按行业监管、多部门协同、全流程规范”的市场监管新格局。
到今年底,实现部门联合抽查覆盖面显著扩大、涉企检查频次合理降低,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规范、经营主体负担切实减轻,打造公平公正的监管环境,社会公信力、群众满意度和经营主体获得感显著提升。
●《郑州都市圈深度协同发展攻坚工作方案》
推动郑州都市圈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文化同兴、生态同建、服务同享和创新联动
按照部署,我市将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产业、文化、城市、治理等“五个都市圈”任务,在更大范围内统筹配置资源要素,推动郑州都市圈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文化同兴、生态同建、服务同享和创新联动,在全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中做好示范表率。
实施都市圈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推进新建郑州南站及相关工程先开工程年底前全面开工,大机检修基地、焊轨基地拆迁还建工程年底前达到交付条件。加快推进“13445工程”建设,7个在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78亿元,安罗高速、沁伊高速年底前建成通车。
协同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产业体系。聚焦六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六大未来产业,加速构建“总部+基地”“总装+配套”跨区域协作模式。重点推动郑汴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比亚迪郑州基地、上汽河南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进度,打造全国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
联合打造郑州都市圈文旅共同体。推动城市旅游年票进一步扩大发行范围。联动洛阳市、开封市、许昌市等古都,新乡市、焦作市等生态文化旅游区,联合推出黄河文化、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精品文旅线路。
推动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深化政务服务“郑州都市圈通办”,推进“郑好办”“汴捷办”“放新办”“洛快办”等郑州都市圈城市APP应用深度互通。加快郑州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年底基本建成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
聚力构建区域创新协同格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隧道掘进装备等领域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嵩山、神农等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构建中原医学科学城创新体系,争创国家医学中心。
●《对外开放能级提升攻坚工作方案》
持续提升“枢纽+通道+平台+产业”发展
按照部署,我市将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制度创新探索,持续提升“枢纽+通道+平台+产业”发展,着力将郑州打造成优质商品的集聚地、重要产品的集散地、先进要素的汇聚地,实现“买全球、卖全球”,为全年经济目标圆满完成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构建循环枢纽支点。高标准建设自贸区郑州联动创新区,探索与郑州航空港区、综保区等一体化联动机制。推动新郑综保区、经开综保区提质增效,加快实施国家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工作,持续提升“2+2+9”口岸服务体系能力。力争2025年底前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达100万吨,中欧班列(郑州)开行3600班以上。
突出重要产业链关键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数字产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应用场景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新格局,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力争全年新签约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2600亿元,且在全市招商引资签约额中占比不低于30%。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发展,推动企业与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5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6%。落实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国际性展会、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支持,力争全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5500家以上。
深化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深化240小时过境免签等各类免签政策实施,推进公共领域外语标识规范化建设,以医疗、教育、文旅等“小切口”精准打造国际化场景。
本报记者 董艳竹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