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座被山河形胜所定义,却从不被地理疆域所局限的城市。巩义,“山河四塞,巩固不拔”是其风骨,“义”薄云天是其气度。她左手托起五千年的河洛文明,右手擎起现代化产业的璀璨星河,以千年古市的厚重和千亿大市的实力,展示了一个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千年古市的厚重和千亿大市的实力共同勾勒出巩义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 (巩义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天,让我们一同展开这幅高质量发展的长卷,从四个维度,解读巩义立足山河、走向未来的“新生”密码。
产业高度:从“制造重镇”到“智造名城”的跃迁
清晨的巩义,智能工厂的律动率先唤醒这座城市。在明泰铝业的车间里,0.006毫米的超薄铝箔如银缎般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静静流淌,这项“薄如蝉翼”的技艺,正是巩义工业攀登产业高度的生动注脚。
巩义的工业血脉,自古便奔流不息。

从商周时期的“阙巩之甲”,到抗战时期贡献卓著的巩县兵工厂,再到上世纪70年代点燃“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的社队企业……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这份深厚的底蕴,正是今日巩义向“智”而行的底气所在。
一路风雨兼程,巩义实现了从“村村点火”到“产业集群”的惊人一跃。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铝板带箔加工基地,产量约占全国的1/3,高精铝制造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还被授予“中国铝产业高地”称号。豫联集团、明泰铝业等龙头企业顶天立地,营收规模突破百亿,携手引领产业浪潮。
更为重要的是,一场深刻的“数智”革命正席卷传统车间——全省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入库35项,省级智能工厂(车间)达40个,数字化转型为这座老工业基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产业的“高度”,更体现在其服务国家战略的视野与能力。在当地明星企业泛锐熠辉的展厅里,一片神奇的气凝胶复合材料,能从容抵御1300℃的烈焰,护航固体火箭、航空母舰等“大国重器”。该企业落户后,还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先后落地巩义,巩义市前沿新材料科创园建设正稳步推进。
除了新兴产业,巩义还前瞻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河南中科清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致力于氢液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及产业链运营的企业,其氢液化装备甫一研发下线即获商业签约。依托中科清能氢液化装备项目,巩义正努力促进未来产业建链成链。
工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巩义市积极支持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目前,该市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106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量位居郑州6县(市)首位。
如今,巩义的高精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达79%,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多年的发展,巩义的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3家,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3家,其中,豫联集团、明泰铝业入选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与此同时,巩义也积极扶持小企业发展。目前,该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9家,41个小微企业园建设也正加快推进。
在巩义,“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2024年,巩义市排名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38位,蝉联全省第一。

企业智能化生产线
巩义地毯企业的产品亮相“九三阅兵”现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火炬的外壳高温部件由巩义科创企业制造,产自巩义的造雪车在北京冬奥会铺雪工作中大显身手……如今,越来越多的“巩义造”闪耀于国家级舞台,这也让巩义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底气更足。
文化深度:让千年文脉成为“流量”活水
硬核的产业脊梁,塑造了巩义强劲发展的“形”;但一座城市真正动人的神韵,却需要向更深处探寻。当机器的轰鸣暂歇,我们仿佛能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那是河洛文化的涛声,是杜甫诗歌的吟唱,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精神底色。
在河洛汇流处,双槐树遗址的黄土之下,埋藏着5300年前中华文明的“胚胎干细胞”,实证了河洛地区在文明起源阶段的中心地位。笔架山下,杜甫故里的一草一木,似乎仍浸润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沉眷恋。唐宋窑址的烈火,曾淬炼出最早的青花瓷——唐青花,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谱系向前推进了数百年。而康百万庄园那“留余”的家训智慧,至今仍对现代商业伦理与人生哲学发出穿越时空的叩问。

杜甫故里景区实景演出 (巩义市委宣传部供图)
面对如此璀璨的文化瑰宝,巩义的课题是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答案,是深度的文旅文创融合。
巩义系统构建了“一核三带”文旅发展格局,以杜甫文化为核心IP,持续擦亮“诗圣故里 河洛巩义”品牌。11年精心耕耘的“杜甫故里诗歌周”,让千年诗心在当代持续跃动。
与此同时,永昌陵、永厚陵等文化遗址公园和巩县窑遗址博物馆相继开放,巩县兵工厂旧址焕新亮相,让历史从课本走入可触可感的现实。非遗研学、手造体验等新业态,则让游客从“观山看水”的旁观者,转变为“入景入情”的体验者。
今年前9个月,巩义市接待游客达1521.3万人次,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336万人次。巩义文旅融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县域前列,还捧回了“中华诗城”“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等荣誉。
夜幕降临,文创市集的灯火、短视频博主镜头里的诗意夜景,无不昭示着:这座发力建设黄河流域特色鲜明文旅强市的诗城,正以最具时代感的方式“出圈”,将文化的深度,转化为发展的“流量”与“留量”。
生态绿度:笔墨丹青绘就“公园城市”
探寻历史的深度,是为了更好地定义未来。而当巩义人将目光从深邃的文明遗产,转向身边的绿水青山时,他们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强劲的筋骨与深厚的灵魂,更要有能让子孙后代诗意栖居的生态底色。

秋日,长寿山是打翻的调色盘,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平日,洛河是穿城的绿丝带,碧波荡漾,候鸟翩跹。这幅“绿水青山”的画卷,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巩义以“绿”为笔,作答“发展三问”的坚定行动。
巩义坚定不移地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路径选择,着力建设郑州都市圈山水特色“公园城市”。
2022年摘得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金字招牌,正是对巩义绿色发展成色的权威认证。
它一手做“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动态清理“散乱污”企业;一手做“加法”和“乘法”,持续植绿护绿,5年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建成公园绿地47处,更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成功创建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巩义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更是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长寿山层林尽染 (巩义市委宣传部供图)
空气更清新,河流更清澈。伊洛河巩义城区段荣膺“省级美丽幸福黄河”称号,便是生态治理成效最直观的“奖状”。曾见证工厂烟囱林立的市民,如今更乐于在杜甫路上漫步,慨叹:“河清了,山绿了,城市更宜居了。”
民生温度:厚植幸福底色 描绘温暖样本
从长寿山的层林尽染,到伊洛河的碧波荡漾,这幅绿色画卷的最终落笔,终究是人民的笑脸。发展的终极意义,在于将产业的动能、文化的滋养、生态的福祉,最终转化为85万巩义人可感可触的“幸福温度”。
巩义着眼打造中原地区友好宜居幸福城市,将真金白银持续投入民生领域,5年间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以上。这里的“温度”,藏在164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的楼道里,跃动在17条“断头路”打通后市民舒展的眉宇间;体现在新建的10所标准化中小学和幼儿园里,也融入郑州城建职业学院等职教园区为青年铺就的成才道路上。

城市路网更完善便捷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巩义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健康保障网,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其成功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县域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实惠,巩义居民有着切身的感受。到镇卫生院就诊的一名北山口镇西头村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来看病更方便了,医生说药方开了后会上传到巩义市医院审核,然后再煎药,药煎好后就直接寄到家了。省得在家煎药,也不用在医院等了。”
除了创造越来越宜居的环境,巩义也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其“多举措破除跨境贸易壁垒”案例入选全国县域营商环境年度创新十大案例,印证了这座城市对企业、对人才的友好与吸引力。
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心”投票,给予这座城市的最高褒奖。
产业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态的绿度、民生的温度——这“四维”并非割裂的拼图,而是巩义高质量发展蓝图中相互咬合、协同驱动的齿轮。他们共同解答了一个关键命题:一座城市如何在不朽的文脉与进取的雄心间找到平衡,在锻造经济硬实力的同时,滋养生活的幸福感。巩义交出的这份“修炼手册”,其价值不仅在于一域之兴,更在于它为无数寻求转型发展的县域,提供了一个可资镜鉴的“巩义密码”。这份密码的核心,在于一种全面的、协调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智慧,它让巩固与创新并存,让山河与城市共美,让历史与未来交响。
本报记者 陈锋 魏书杰 武建玲 谢庆 李晓霞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