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选手16岁、新领域赛项占比过半、奖牌融入河南元素……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在郑州航空港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昨日,大赛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大赛总体情况、项目亮点等。
3420名选手参赛 最小选手16岁
本届大赛以技能竞赛为核心,采取“赛展演会”集成模式,全部赛事活动为期5天,全国共有3420名选手、3275名裁判人员参赛。
本届选手在身份、学历、年龄、构成等方面各有特点。选手年龄在16岁至57岁,既有来自院校的“技能新星”,也有长期坚守一线技能岗位的“老师傅”。
本届大赛年轻选手是主体,全部选手平均年龄24岁,30岁以下的占比77%,25岁以下占比70%。选手中年龄最大的57岁(装配钳工项目),最小的16岁(混凝土建筑项目)。
设置106个竞赛项目
智能制造等赛项占比过半
本届大赛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题,采取集中开放办赛、赛展演会集成的组织模式,全力打造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品牌。
大赛项目设置紧密结合科技变革、产业发展、企业实际,注重技术与技能的有机融合,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辉映,共设置106个竞赛项目,包括66个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和40个国赛精选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大赛首次设置乡村振兴专项赛项,直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设置4个专业技术类竞赛项目,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和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展现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最新趋势。
大赛设置106个赛项,其中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新领域赛项占比超过50%。7个乡村振兴专项赛项,都是直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职业。17个新职业赛项、4个专业技术类赛项,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技术技能融合发展趋势,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方向。
创新“赛展演会”模式 40个“绝技绝活”项目将亮相
本届大赛创新采取“赛展演会”集成模式,将技能竞赛与技能展示深度融合。“赛”,即106个竞赛项目;“展”,即四展一区,包括国家成果展、各代表团成果展、企业技术设备与技能展、河南特色技能展、技能培训体验活动区;“演”,即绝技绝活展演,分为网络展播、现场展示、专家点评三部分;“会”,即9月20日在中原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技能强国论坛。
从全国35个代表团上报的226个展示项目中,评审确定技工教育、非遗文旅、智慧农业、新质智造、未来产业等5个板块40个“绝技绝活”现场展演项目,涵盖高新技术、手工制作、艺术创意等领域。
本届大赛在竞赛项目周边创新开展“技能奇妙游打卡”“技能培训小课堂”等线上线下活动,增强体验感和参与度。预计现场观赛人数将超10万人次,线上“云观赛”平台访问量有望破亿。
大象图案、“中”字纹 奖牌融入河南元素
发布会介绍了大赛奖牌设计方案,重点围绕“中”字突出河南特色元素。
奖牌正面环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英文名称,中央凸显大赛标识,底部融入大象图案;背面融合黄河、二七纪念塔、高铁等元素,既展现主办地河南的历史底蕴,又体现创新精神。挂梁处将“中”字与饕餮纹相融,饕餮纹展示河南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字突出河南的地理区位优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据悉,开闭幕式也融入中原文化元素,将中国功夫、龙门石窟、商都历史等与现代技能文化巧妙结合,以可感可及的形式呈现。
线上线下齐发力 共赏技能盛宴
为了让公众能近距离感受技能大赛的热烈氛围,大赛组委会开辟了便捷的线下观赛渠道。公众只需在微信搜索“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官方公众号,点击“观摩预约”功能,在9月22日16点前完成预约,即可在预约时段前往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观赛。
入场方式十分灵活,既可用身份证或人脸识别验证入场,也能使用支付宝“碰一下”功能快速入场。观众不仅能观摩涵盖多领域的106个比赛项目,还能参与技能培训小课堂,观看绝技绝活展演,体验全国各地特色技能展示。
线上观赛平台同样有多种选择,央视网将从智能制造、大国重器、美好生活、乡村振兴等维度切入,对自主移动机器人、盾构技术、花艺、无人机驾驶(植保)等30个精选赛项,进行15场直播。中国网搭建“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云赛场”大型多媒体专题,提供丰富赛事信息。同时,大赛通过官方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
河南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均居全国第二
目前,河南技能人才总量达197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691万人,均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40.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超35%。
据介绍,全省97所技工院校与2000余家企业开展项目制合作、订单式培养,充分发挥技工教育联盟(集团)的桥梁纽带作用,每年输送超10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此外,河南每年开展不少于100个职业(工种)的培训、近1000场赛事活动,培养100名优秀青年技能人才,带动百万人次参与技能培训和练兵比武。河南代表队在世赛中斩获4金1银3铜,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连续两届夺金,“国赛”连续两届总成绩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点燃了技能人才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热情,为“技能河南”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本报记者 刘盼盼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