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实训楼的灯依然亮着大半。学院参加国赛糖艺/西点制作赛项的选手正专心为一米多高的巧克力艺术造型进行塑型,室内冷气开得很足,但她额头还是渗出了细汗。在另一边的操作台前,中式面点赛项选手妙手生花,一块小小的面团在她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的面点作品。距离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开赛只剩不到一个月,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为梦想做最后的冲刺。
技能训练场上的昼夜
社会体育指导(健身)的训练区里,一名身形健壮的选手刚上完一节课。他坦言,自己需要克服年龄带来的体能挑战,所以他把备赛时间切得更碎:早上复盘前一天的训练录像;下午进行实操训练;晚上研读最新的运动科学理论研究。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节奏,让他常常忙碌到深夜。
“现在的比赛考核内容和往届不同,更加注重实际带教能力,”他一边擦拭汗水一边说,“不仅要会写专业的训练方案,更重要的是能让普通健身爱好者听懂、学会、愿意跟着练。”
备赛虽苦,但超越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成为了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他自豪地提到一次突破:“有一次在模拟训练中遇到了一例膝盖不适想练下肢的真人案例,我针对性地设计了‘无负重臀桥+侧弓步’组合,既避开了膝盖压力,又能有效激活目标肌群。连指导老师都夸这个方案既精准又接地气。”
而在面点实训室,中式面点赛项选手则需要接受另一种精度的挑战。该项目是第一次被列为国家级一类赛事。为了和全国的同行一较高下,备赛团队对自己“下了狠手”。“我们内部的标准比比赛要求更加严格,”一名女选手指着训练记录本说,“比如包子重量,比赛允许误差±3克,但我们要求自己控制在±1克以内。”这种严苛的训练方式,不仅培养了她严谨的备赛态度,更提升了她对技能的掌控度。
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
备赛不仅是个人技能的比拼,更考验着整个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健身)赛项李教练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团队作战模式,“我们组建了4人教练组,从技术指导、应急处置、数据分析,到总体协调和资源保障,每个人都有明确分工。”他表示,团队的科学分工既确保了训练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也保障了选手的训练安全。
在训练模式上,教练组也有着别出心裁的设计。社会体育指导(健身)项目教练组采用了“场景化实战”训练模式,随机为选手安排由其他学生扮演的“客户”。选手面对的“客户”有时是减不下去肥、情绪焦虑的白领,有时是想增肌但怕练得太壮的女生,还有膝盖不适但想加强下肢力量的中老年人……这种高度仿真的训练,选手需要现场评估、现场出方案、现场带训练,十分考验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
“我们希望选手把在高压状态下的稳定发挥变成一种本能,”李教练说。这种以实战为导向的科学训练体系,与学院紧扣产业需求、强化专业建设的办学理念深度契合。
随着智能制造、健康服务等行业持续升温,学院在智能网联汽车、医药健康、餐饮旅游等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据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每年毕业生约6000名,一次性实习进岗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保持在98%,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模式的价值,更让备赛选手清晰看到:当下在训练中打磨的每一项技能,都是未来对接行业岗位、实现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全方位的保障支撑
高强度训练的背后,是一整套周全的后勤保障体系。走进郑州商业技师学院的训练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明亮的训练场地,各种器材设备摆放井然有序。学院后勤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每天都会对训练场地和学生公寓进行专门的清洁维护,确保环境卫生。最近还新采购了洗衣机和烘干机,解决了队员们训练服换洗的问题。”
临近比赛,选手们难免产生紧张情绪。心理辅导是另一个重要的保障环节。学院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为选手提供心理疏导。“我们每周都会组织吐槽会,让选手把压力和焦虑说出来,”心理老师介绍,“有时候,仅仅是倾听就能让他们放松很多。”
在饮食保障方面,学院同样下足了功夫。“学院领导经常来食堂陪餐,听取我们的意见。”一位正在用餐的选手说。遇到高温天气,后勤团队还会贴心地准备“防暑健康包”,里面备有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用品。
“我们只需要专注训练,其他的事情学院都帮我们考虑到了。这种被全力支持的感觉,让我们能够更加放心地迎接挑战。”中式面点赛项选手感激地说。
眼下,九月国赛的脚步越来越近,夜晚实训楼的灯依旧会亮到很晚。对于郑州商业技师学院的师生来说,比赛固然是检验成果的重要时刻,但无论最终成绩如何,这段全力以赴的备赛经历,都将成为他们职业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 魏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