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郑州晚报财金周刊

2025-10-22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摸“鱼” 还是抓“鱼”

闲置物品线上线下 交易持续升温

“这件外套的价格在品牌专柜价的基础上打了二折,从外观上看没有明显瑕疵,天冷了正好可以穿,我完全可以接受这样的二手物品。”近日,郑州阜民里文化街区“多抓鱼市场”内,一名顾客展示着她“淘”到的二手衣物。这样的消费场景,正悄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近年来,“二手经济”逐渐成为消费领域的一抹亮色,正从次要选择变成大众的日常实践。

“二手经济”的活力,体现在上升的交易数据上。由中国旧货业协会发布的《2024旧货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旧货流通行业交易规模稳步增长,全年交易额约为13200亿元,同比增长5.6%;线上交易额约为5520亿元,同比增长15%。

此外,二手交易品类也早已突破“旧书旧衣”的局限,形成全品类覆盖的格局。《2024旧货行业发展报告》指出,近几年,旧货品类由传统的电器电子、家具、图书、机械设备等品类丰富到名贵商品(奢侈品)、衣物、文娱体育器材、玩具、商用厨具等,基本覆盖了所有耐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领域。

推动“二手经济”持续升温的核心,不仅是丰富的品类和性价比,更在于消费者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消费者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单,不仅仅是为物品的使用价值买单,更是为附着于商品之上的独特性‘精神价值’买单。”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胡钰说。

如今,“二手经济”在线上线下多元发展:线上端,二手交易平台已成规模。国内某二手交易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其注册用户数突破6亿,其中95后、00后用户占比超过一半,循环订单量同比增长近50%,每天都有超400万件闲置物品于平台发布。线下端,二手消费场景愈发丰富多元。走进各大商场、文创园区,甚至城市小巷,古着店、二手集市、闲鱼回收、转转等二手商品交易门店随处可见。

记者 安欣欣


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装机占比“双突破”

“十四五”河南新能源 “绿”意盎然

省政府新闻办昨日召开河南省能源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能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有力支撑了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1亿吨标煤

加快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1亿吨标煤,电力总装机突破1.6亿千瓦,比2020年增加55%。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8700万千瓦,比2020年增加160%以上,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度、装机占比超50%的“双突破”。疆电入豫第二通道加快谋划,天中、青豫直流送电能力不断提升,省级500千伏骨干网架持续完善。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全面建成,全省油气长输管道里程突破1万公里,“两群六中心”储气体系加快完善,储气库容超过130亿立方。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进入施工高潮。鹤壁、豫西等一批煤炭储备项目全面建成,新增煤炭静态储备能力350万吨以上。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能源结构持续向绿向新。“十四五”期间,我省加快建设新一代煤电,优化煤电机组运行调度,推动存量机组改造和转型升级,降低煤耗和污染物排放,累计改造超过2500万千瓦。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8%,比2020年提升约7个百分点。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超过35%。

7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能源治理体系,能源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十四五”期间,我省政策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围绕建立清洁能源为主、多能互补、产销协同的分布式能源体系,全面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拓展新能源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场景,构建以大电网为支撑、微电网为支点的新型电网形态,实现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互动”转变。农村能源革命不断深化,聚焦绿电清洁取暖、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提高绿电自发自用比例,降低用电成本,推动农村从单一能源消费者向能源产消者转型,实现能源从“远方来”到“身边取”。探索开展构网型技术、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智能微电网、算力与电力协同、虚拟电厂、新一代煤电等试点示范,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初见成效。

加快构建自立自强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能源创新动能不断积聚。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暖温带)布局河南,许继集团和山东大学源网荷储一体化与装备联合研究院等一批能源领域科研平台落地。平高集团“超特高压直流工程关键部件”等7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成果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超过2800辆,建成加氢站近50座,国内领先的中科清能5吨/日大型氢液化装备成功下线,国内首个产品纯度领先的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项目,在中原油田建成投产。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氢能、储能等未来能源产业提速发展,加快打造中部地区能源产业科创高地。

本报记者 侯爱敏


文旅消费新风尚 打卡博物馆也“有料”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在贵州,“村超”“村BA”成为地区崭新“金名片”;滕王阁前,背诵《滕王阁序》的游客络绎不绝;走进故宫,精美实用的文创吸引游客驻足……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文旅发展的一条主线、一大亮点,更是文化强国建设蹄疾步稳的生动缩影。

经过近5年发展,全国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屡创历史新高……

如今出行,人们不仅看山、看水、看风景,更欣赏生活之美、体验风土人情、感知历史文化……在山水和人文的交融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焕然一新。

融合,激活更“有力”的产业。

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感悟黄河文明;到大唐不夜城感受盛唐繁华与现代都市的交融;到陶溪川文创街区领略千年瓷都的全新面貌……

近年来,各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沉浸式体验产品、度假区、主题街区,引领文旅消费新风尚。

数据显示,2024年,各地共举办文旅相关惠民活动21万场次,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

文旅消费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等有效延展消费链条,群众多元消费需求在丰富多彩的文旅供给中不断得到满足。

融合,熔铸更“有底”的自信。

博物馆成“新顶流”,2024年全国博物馆吸引14.9亿人次游客“打卡”;“考古热”“非遗热”“红色旅游热”百花齐放;“国风”“国潮”引领时尚……

大好河山激发爱国情怀,厚重历史增长民族自信。

而今,绵延千百年的习俗在“日用而不觉”间与时俱进,饱含民族精气神的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自信气度,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

融合,展示更“有料”的中国。

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元,其中,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元素的占比超过1/4。入境游客1.32亿人次、总花费942亿美元。

当“中国游”“中国购”成为海外民众新时尚,当动漫、游戏、潮玩、演艺等文化产品加速“出海”、带动旅游……中国国家软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愈加开放包容、闪耀世界。

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辉光日新。

江山壮丽,文化大美!奔向“十五五”,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人民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国际金价20日飙至每盎司4398美元

我市足金价格一度逼近1300元

淘金“热”度不减,新高之下仍需“冷”静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经典经济学名言,在当下的全球市场中再次得到雷霆万钧的印证。自2015年触底回升以来,国际金价便踏上了一段气势如虹的牛市征程,尤其自2022年11月自1618美元/盎司的谷底反弹后,这艘“黄金巨轮”便开足马力,不断冲破历史纪录的桅杆。今年10月20日,纽约黄金期货价格攀升至令人瞠目的4398美元/盎司历史天价。国内市场随之共振,10月21日,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合约最高触及1001.96元/克,再创历史新高。回顾2008年,黄金期货价最低时仅每克149元,17年间,涨幅何其壮阔!仅今年以来,金价已累计上涨逾64%。

这股来自国际市场的金色旋风,已迅速席卷至郑州。记者近日走访我市黄金珠宝市场获悉,当前各大商场黄金专柜的足金零售价已普遍升至1290元/克左右的高位。从2023年9月下旬至今两年间,一克足金的涨幅高达670元左右。

淘金热再起,足金价格10年演绎“数倍传奇”

黄金,不仅是点缀美丽的奢华符号,更是穿越经济周期的硬通货。随着金价持续攀升,一股新的“淘金热”正在许多城市悄然兴起。

10月21日下午,在郑州北部一家大型商场记者看到,各品牌金店的足金饰品挂牌价普遍在每克1285元至1292元之间,工艺费另计。金条价格稍低,在每克1146元至1175元不等。“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的最高售价了。”一名销售人员介绍说,“不过,我们正在搞促销活动,会员价可以有一定幅度的优惠。”

市民周女士的感慨,或许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十几年前结婚时,黄金每克才300多元,有些品牌260元就能随便买。真没想到,10多年后涨幅会如此惊人。”她坦言,从长期看,黄金的保值属性毋庸置疑,后悔当初只关注了房产,而忽视了黄金的投资价值。

金价的快速上涨,正直接推动零售终端的调价预期。周大福方面已明确表示,计划在10月底提高定价黄金产品的零售价格,大多数产品提价幅度预计在12%~18%。无独有偶,古法手工金器品牌老铺黄金也官宣将于10月26日进行年内第三次调价。数据显示,目前这些品牌的足金价格较2025年初约800元/克的水平,每克已上涨超过400元。

“时间的玫瑰”:从深套到绽放的10余年

黄金的牛市,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让我们将时钟拨回2013年,那一年对黄金投资者而言,堪称“噩梦”。

2013年初,国际金价还盘桓于每盎司近1700美元的高位。然而风云突变,金价连续重挫,一度暴跌至1200美元,当年跌幅高达30%,创下近30年之最。

当年4月,当国际金价从1560美元暴跌至1330美元之际,一场席卷全国的抢金潮上演,“中国大妈”一战成名。在郑州市场,当时黄金价格约为每克368元,一些金店的金条销量一周便达到了平时一个月的量。

然而,市场无情,金价并未因“大妈”的抄底而即刻反弹。随后的两三年,金价持续低迷。为了促销,我市甚至有黄金品牌打出“西瓜价”,一度低至每克269元,个别报价甚至低于250元。

转机出现在2015年。国际金价在触及每盎司1045美元底部后,终于止跌回升。历经数轮起伏,于2023年11月底再次触底1618美元/盎司后,开启了眼下这轮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并于今年10月20日创出4398美元/盎司的历史天价。

回首望去,正如私募大佬但斌所言:“时间的玫瑰,终究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灿烂。”当年在抢金潮中被套的投资者,若持有至今,已获得了近4倍的惊人回报。

热潮下的冷思考:黄金宜长线,追高需谨慎

“现在还能买黄金吗?”“该不该把家里的老黄金变现?”随着金价冲上热搜,此类问题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对于普通投资者,参与黄金投资主要有3种途径:购买实物金条、配置黄金主题基金与ETF,以及投资黄金股。业内人士建议,若仅是饰品消费,入手时机差异不大;但若是超过一公斤的大额投资,则需谨慎选择时机,宜趁金价回调时购入。同时,投资应首选价格更低、变现更易的投资金条,而非工艺金条或首饰。

值得注意的是,风险已在高位积聚。近期,多家商业银行密集发布黄金投资风险提示。上海期货交易所也于近日发布通知,自2025年10月21日收盘结算时起,上调黄金、白银期货合约的涨跌停板幅度和交易保证金比例,以应对市场波动加剧的风险。

对于本轮涨势,机构认为这是地缘避险需求与全球信用体系动摇等多重因素叠加所致。中欧基金经理叶培培分析,市场对黄金的共识在近两年才真正形成。她指出,资金面的变化印证了热度的上升:全球最大黄金ETF基金SPDR持续净流入;中国央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从机构到个人,都存在减持美债、增持黄金的趋势。

展望未来,叶培培表示,市场主流机构预测明年金价可能达到4600到5000美元/盎司。目前,多数机构的目标价集中在4000~5000美元/盎司区间。

然而,一片乐观声中,也不乏警醒之声。有分析机构警告,在4000美元以上的高位,若缺乏散户参与的持续热情,金价可能面临需求不足的考验。

金色的浪潮汹涌澎湃,它既映照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承载着普通人对于财富保值的深切期望。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在追逐这抹古老而耀眼的光芒时,保持一份清醒,恪守长期投资理念,或许才能让“时间的玫瑰”真正为自己绽放。

本报记者 徐刚领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