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025年郑州·埃尔奥拉考古学学术交流会”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时值中国和沙特建交35周年和中沙文化年,中外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域代表齐聚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河南郑州,围绕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世纪埃尔奥拉与河南的古代城市规划与文字、贸易路线、精神世界等学术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见证两国丰硕的文化交流成果和璀璨绽放的友谊之花。
据悉,此次学术交流会是继9月26日开幕的“时空寻踪: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明特展”之后,中沙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又一次重要牵手。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30余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中外权威考古专家和参会代表,将聚焦郑州商城与埃尔奥拉两大古老文明在文字、贸易、城市营建等方面的突出特质和历史影响,开展六大专题、12场主旨报告。会议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何努,以及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等单位的嘉宾参与并作主旨分享。
据了解,此次会议通过国际考古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的积极实践,也是推动中沙文明对话,深化双方文化、旅游和经济领域多元合作的重要一步。启动环节,中外嘉宾共同浇灌象征友谊的繁花,正式拉开学术交流会的序幕。
这里是“与历史同行”的“文化郑”,也是充满人气与活力的“国际郑”。为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作为“城市文化会客厅”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成了一场阿拉伯半岛绿洲文明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深度对话,加深了人们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理解,丰富了“和而不同”的人类文明在世界不同区域社会发展中促进命运共同体的含义。未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将不断发挥文化地标作用,进一步激活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魅力,让越来越多海内外来访者,看见城址不移、人脉不息、文脉不断的巍巍亳都,读懂悠久、包容、开放的华夏文明。
本报记者 左丽慧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