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开幕,来自郑州国家通航示范区的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以“制造+运营”双轮驱动的亮眼成果,让天津直博会飘起浓郁“河南味”,展现中原低空经济的强劲动能与开放姿态。
在通航运营服务领域,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在中豫航空集团的战略布局与支持下,刚完成总部迁址、正式成为“河南籍”企业,此次参展,该企业不仅带来覆盖医疗救援、低空作业、飞行培训的成熟运营体系,成为“通航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诠释。
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扛起河南通航“研发制造”大旗,亮出填补国内空白的硬核产品。此次参展的S750型纵列双旋翼无人机、“太阳之鹰”自转旋翼机,打破我国自转旋翼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形成适配应急救援、低空测绘、观光旅游等多元场景的产品矩阵,直观展现郑州通航示范区在核心装备制造领域的突破实力。
作为中部低空经济的“领头雁”,郑州国家通航示范区以郑州上街机场为核心载体,构建“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功能互补、“枢纽经济+低空经济”业态协同的发展格局,目前已集聚59家低空经济企业,机队规模突破176架,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飞行保障全链条产业生态。 特别是今年以来,郑州国家通航示范区聚焦“消费场景”立体化布局,激活市场潜力。启动低空智联网一期工程,将实现机场周边5公里空域5G通感全覆盖,为低空安全飞行和各类低空场景应用提供必要保障。352.27万亩的农林植保订单,让低空飞行器成为“田间卫士”;298.1小时灭火飞行、421小时增雨作业,覆盖新疆、哈尔滨等地的警航、人影托管业务,让直升机在灭火、增雨一线大显身手。新兴业务同样势头强劲:低空巡检、航空遥感测绘等新兴服务模式不断涌现,累计保障飞行作业超15万小时。特别是在航空应急救援领域,成功实施6例医疗救护转运任务,初步构建起“空地一体”的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本次通航企业参展亮相,既是对河南“制造、运营、服务”三业联动发展的有力印证,更搭建起中原低空经济对接国际资源的桥梁。未来,随着通航产业集聚,优质项目落地,郑州国家通航示范区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为中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河南动能”。
记者 谢鹏飞 通讯员 文倩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