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郑加速 国际顶级水上赛事
连续三年落户郑州
2025年F1H2O郑州大奖赛
今日在郑东新区龙湖起航
10月10日,2025年世界F1H2O摩托艇锦标赛中国郑州大奖赛,将在郑东新区龙湖水域起航。届时,来自世界10支顶级赛队的20位顶尖赛手将汇聚“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一较高下,共同演绎龙湖“水上狂飙”的激情魅力。这项连续三年在郑州举办的国际顶级赛事,也将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国际“郑”的时尚风采,助推城市发展“郑”加速。这是记者从10月9日下午于中原科技城投资促进中心举行的本届赛事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
本届F1H2O郑州大奖赛,由国际摩托艇联合会主办,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滑水潜水摩托艇运动联合会、河南省体育局、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郑州市体育局、郑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协办,深圳市天荣体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河南新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执行,将于10月10日~12日在郑东新区龙湖水域举行。 请继续阅读A10版
赛程早知道
10月10日 10:00~11:00,12:00~13:00,15:00~16:00进行3场练习赛。
10月11日 9:00~10:00进行排位赛,13:50举行赛艇巡游,14:05~14:20举行冲刺赛1,14:30举行赛艇巡游,14:45~15:00举行冲刺赛2,15:00举行颁奖仪式。
10月12日 7:00~8:00举行热身赛,9:50举行赛艇巡游,10:05~10:50举行中国郑州大奖赛,11:00举行颁奖仪式。
记者 陈凯
2025年F1H2O郑州大奖赛今日起航
10支顶级赛队汇聚 市民可免费观赛
10月10日,2025年世界F1H2O摩托艇锦标赛中国郑州大奖赛,在郑东新区龙湖水域起航。
发布会上,国际摩托艇联合会F1H2O推广委员会总经理卡西米罗·迪·圣·吉尔曼诺表示:“F1H2O赛事在郑州的第三次举办,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郑州以其开放、包容、美丽、国际化的特质,每年都为赛事带来新的惊喜。特别值得赞赏的是,郑州在赛事服务方面的持续提升。专业的工作人员、优质的文化体验,以及热情好客的市民,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承办国际赛事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要素让我们每年都期待来到郑州,见证赛事与城市的共同成长。”
14个国家和地区20位顶尖赛手参与
世界F1H2O摩托艇赛事,是由国际摩托艇联合会于1981年发起组织的国际顶级赛事,代表了水上动力艇赛事的最高水平,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该项赛事每年在全球举办8至10站分站赛,每站吸引9至10支国际顶级赛队、20余名世界顶尖赛手参赛。单站赛事全球受众超10亿人次,全年总受众突破100亿人次,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体育IP”。
参加本届F1H2O郑州大奖赛的10支顶级赛队、20位顶尖赛手,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芬兰、瑞典、挪威、阿联酋等14个国家和地区,赛事规模、参赛人数再创新高。作为中国唯一一支F1H2O摩托艇赛队——中国天荣F1H2O摩托艇队也是连续3年回到郑州主场,一展顶级F1H2O摩托艇赛队的风采,并向本站冠军发起全力冲击。
本届F1H2O郑州大奖赛秉持“全民共享、免费观赛”的理念,3天赛期,广大市民朋友可前往指定观赛区域,沉浸式感受这场国际顶级摩托艇赛事的速度与激情。此外,赛事也将向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播出,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比赛的紧张刺激与无限魅力。
各项筹备工作稳步推进
顶级体育赛事与每一座拥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如影随形,让人不禁想起这个城市的鲜活、多彩和向上……承办顶级赛事,更是衡量一个城市建设水平、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而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拥有的“米”字形高铁网、郑州航空港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战略资源,更使其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节点。这些为顶级体育赛事在郑州的成功落地奠定了举办基础,更彰显了文化内涵。
素有“水域靓城”之称的郑东新区,拥有1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核心区绿化率达到50%,形成了“湖湖相映、水水相连”的生态水网。其中,龙湖水域具备“河道长、水面宽、水位稳”的天然条件,成功承接了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水上项目及两届世界F1H2O摩托艇赛事,这种“生态景观+专业竞技”的双重属性,在国内同类场地中优势明显,可谓开展水上赛事的极佳场地。
即将连续第三年在郑东新区龙湖水域上演的这场世界F1H2O摩托艇赛事,必将再次燃动这座城市的运动激情,点燃全民体育的热情,进一步推动郑州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强市”贡献力量。
本届赛事各相关单位组成工作专班稳步推进各项筹备工作,目前,赛事医疗、安保、气象、电力、通信等9大方面的保障工作已全部就绪,通过全流程专业服务,全力保障赛事安全、有序进行。
F1H2O赛事又一次来到中国郑州,是郑州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赛事组委会将以饱满的热情、周到的服务,确保大赛精彩纷呈、圆满成功,向全球献上一场顶级赛事盛宴。
推出“史前文明与极速运动”主题活动
即将开赛的本届F1H2O郑州大奖赛,不仅进一步彰显了“国际郑”的风采,还将进一步促进这座城市尤其是郑东新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2023年、2024年,郑州已成功承办两届F1H2O摩托艇赛事,在竞赛组织、安全保障、观众服务等全流程形成成熟体系,凭借专业能力连续两年斩获国际摩联“优秀举办城市奖”,为本届赛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届赛事创新推出“史前文明与极速运动”主题活动,联动大河村遗址公园打造文化体验场景,让嘉宾与观众在感受赛事激情的同时,沉浸式领略“天地之中”的历史底蕴。
此外,赛事组委会还组织F1H2O明星赛手开展如意湖夜游等体验活动,充分展现郑州的城市形象和独特魅力;为推动赛事与城市发展融合,本届赛事依托郑东新区“两圆一带”生态格局,串联如意湖水上巴士、千玺广场观光厅等文旅资源,推出“赛事票根享优惠”活动,促进赛事经济与夜经济、水域经济联动;赛事筹办持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执行”的运作体系,赛事全流程服务力求专业化、精细化,切实提升参赛与观赛体验。
赛后,赛事场地将改造为市民水上运动中心,面向公众开放水上体验和培训项目,推动摩托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本报记者 陈凯 覃岩峰 李居正
近500件文物首次亮相,超30万游客在此驻足停留
“国宝省亲”成双节焦点 四大方鼎聚首引打卡热潮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表现十分亮眼:以“商城之心揽明月·华诞同庆话商都”为主题,推出重磅展览、两庙有礼、趣味社教、金秋畅游四大板块近70场文化惠民活动;同时,博物院联动周边文庙、城隍庙及遗址公园,吸引来自山东、河北、陕西等全国多地的游客到访参观,超30万游客在“商城之心”驻足停留,参观热度不断攀升,成为河南省文旅文博热门打卡地和城市文化的“金名片”。
重磅展览引发观展热潮
作为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全省文博领域的亮点活动,“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实现了四大商代明星青铜方鼎的历史性团聚,近500件郑州商城新发现文物首次集体亮相,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河南省文博场所中的人气“鼎”流。“快看,这就是杜岭方鼎!”博物院展厅里,汇聚了从四面八方专程赶来的游客。人们将目光与镜头对准这件国之重器,现场讨论与惊叹声此起彼伏。“听说家门口出土的国宝终于回来了,机会难得,特地带着孩子来打卡。”市民徐先生激动地表示,“希望孩子能更直观地了解郑州作为商朝开国之都的厚重历史,从小建立起对家乡的文化自豪感。”
同期开展的“时空寻踪: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明特展”则是中沙文化年及中沙建交35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为广大游客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阿拉伯半岛的大门。游客们放慢脚步,仔细端详刻满铭文的古老石碑和诉说沙漠绿洲往昔的珍贵器物,纷纷感叹两大文明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奇妙共鸣。
三代接力共述绵延文脉
假期期间,博物院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老、中、青三代以义务讲解开启的一场温暖接力,8天义务讲解服务游客超1.5万人。10月3日上午,杜岭方鼎的发现者、88岁高龄的考古学家杨育彬亲临展厅,化身最特殊的“讲解员”。他将众人拉回半个世纪前,将国之重器重现天日的历史性时刻娓娓道来。掷地有声的话语,引发现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杨老的深情讲述尚未散去,博物院内的文化接力仍在延续。
专业讲解员与社会志愿者们共同驻守“商城之心”,带来“亳都心语”义务讲解和“志愿之声”志愿讲解,带领游客深入了解郑州商城的璀璨史诗。与此同时,参与“金秋识国宝,童声传文韵”活动的小小讲解员也自信开场,生动讲解吸引大批游客全程跟随聆听。从考古学者的深沉讲述,到志愿者的温情解说,再到童声稚语的清新诠释——人们在这场跨越三代的文化接力中,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了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
“超长待机”打造文化盛宴
10月1日至8日,博物院推出近70场文化惠民活动,从早九至晚六,开馆总时长超72小时。游客们在“商城之心”阅千年文物、品悠悠古韵,处处都是精彩,将“家国同庆”的团圆时刻过得满是滋味。“我与国旗合个影”前,排队的身影汇成赤诚风景;“告白祖国”的展板上,手写的祝福连成情感长河。青少年在限定集章打卡中探寻商代纹饰密码,在青铜纹饰拓印体验里触摸古老文明脉搏……这趟文脉探索之旅充满了节日喜庆和互动趣味。
中秋月夜,城隍庙内,古韵与温情缭绕,已连续举办3年的拜月活动如期而至。现场不仅有通过线上预约前来的100位幸运市民,还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嘉宾——光荣的军属与可爱的留守儿童,让来自“商城之心”的月光照亮了别样的团圆。
在博物院凝望国之瑰宝,到城隍庙沐浴皎洁月光,于“商城之心”见证一座城市的荣耀。双节期间,博物院不断优化游客体验,文化磁场彰显软实力,引领带动周边区域,持续拓宽商都文化影响力,接待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如今,“商都、商业、商城”的故事,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这片城市文化根脉之地绽放新生。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相约郑州机场 乐享非遗之美
让旅客飞来飞去看河南非遗集市
10月6日~7日,非遗传统技艺也与现代航空枢纽完美邂逅,“同畅郑好 乐享非遗”河南非遗机场市集活动在郑州机场航站楼出发厅亮相。
时值中秋佳节,非遗国潮乐队现场倾情献唱,唱响《坠美的月亮》,粗犷豪迈的河南坠子与激情澎湃的现代摇滚音乐完美融合,为过往旅客带来酣畅淋漓的视听审美享受。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多个非遗互动展位,瘦金体书法结合生活美学,为现场旅客送上一幅“金秋月圆”美好祝福;登封窑携带传统白瓷品种、文创新品以及200余份中秋礼品赠送来往旅客;远山香局现场带大家体验制作木樨香,让观众亲眼见证一缕青烟中的传统制香智慧;汝瓷烧制技艺带来精美的汝瓷作品和创新首饰系列,展现了千年匠心在指尖的传承和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此外,烤彩烙画带来烙画文创,闺阁刺绣展示古风刺绣,华夏铜艺展销铜摆件铜饰品,归德古皂带来天然古法皂品,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和文创新品让过往旅客目不暇接。
非遗传承人还精心准备了特别的味觉盛宴。来自商丘的卢村长特别准备了一个直径1米、重达260斤的“至尊五仁月饼”,现场免费赠送上千名旅客,传递温馨佳节情。
记者 秦华
博物馆里过双节 “文化大餐”享不停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以文化的力量滋养市民生活
在博物馆欣赏唐代青花瓷、穿陶瓷手串、做手工月饼,还能带精美文创产品回家……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精心策划了系列活动,成为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城市文化空间。
据了解,博物馆在双节期间推出了三大展览。《大河上下——黄河流域陶瓷精品展》以陶瓷讲述“黄河故事”,其中最新亮相的唐代青花瓷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中国青花瓷的源头风采;《西游记——唐代陶瓷中的丝路文明》通过近百件唐代陶瓷文物,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烽火豫西》红色主题展则依托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观众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双节期间正式发售的唐三彩系列冰箱贴成为一大亮点。“三彩鱼形花口杯”“三彩吸管杯”“三彩雁形杯”“三彩飞天俑”“三彩骆驼俑”等款式一经推出便受到观众热捧。
10月1日至3日举办的“指尖嵌千年——国庆非遗饰品手做日”活动聚焦不同的非遗技艺。从“点翠发卡”到“珐琅胸针”,再到“螺钿胸针”制作,带观众深入领略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此外,“鱼心心告白打卡赢徽章”“大象·链工坊”“色彩漫游”“瓷月共圆满”等系列活动也各具特色,吸引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深度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左丽慧
从宋代深宫到“寻常百姓家”
一碗胡辣汤背后的文化滋味
近日,某歌手在一场公开演出中用家乡话宣传西安美食,却因对河南与陕西胡辣汤“踩一捧一”的言论引发热议。
现场视频中,这位歌手说:“我始终认为,只有咱西安的肉丸胡辣汤是真正的胡辣汤,旁边河南那个胡辣汤那真不是。”
这番言论,自然引起广大网民的不满。
有人说:“宣传家乡美食本没错,踩一捧一就不对了。”
也有人说:“不是一碗胡辣汤的事,是一个人对不同文化要有最基本的尊重。”
不少外地网友也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河南和西安的胡辣汤都吃过,本就各有特色,何必要贬低他人喜爱的美食呢?”“西安的胡辣汤也是河南传过去的,贸然拉踩,只会让文化根源遭到否定。”
舆论的指向显而易见,作为公众人物,公然贬损一个地区的特色美食,不仅伤害大众的感情,也让自身形象遭到反噬。
群情激愤过后,一些事会被淡忘,但从中总结一些启示是必要的。
譬如,河南胡辣汤与西安胡辣汤究竟有何异同?一碗胡辣汤中蕴含的文化滋味,我们是否了解得还不够?随着这些疑问的诞生,对胡辣汤进行寻根溯源也成为必然。
从宋代深宫到“寻常百姓家”
河南胡辣汤的历史源流,可追溯至宋代。
由于胡椒在唐代传入中国,故胡辣汤的产生时间应不早于唐代。而宋代官方主持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医药著作认为: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有益行气,故辛辣味食品颇为流行。加入肉类可能是为了适应更多层次人群的口味和补气补虚,再辅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辛香行气,舒肝醒脾。一种结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汤的肉粥,成为胡辣汤的雏形。
关于胡辣汤的具体起源,史料并未确切记载,但目前流行的有两种主要说法。
“御膳说”流传甚广,相传宋徽宗时期,御厨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山“消食茶”为基础,加入胡椒等香料创制出一种汤品,后因靖康之变,御厨南迁至逍遥镇,将此汤配方带入民间。
“商埠说”则相对更为严谨,学者们考证认为,胡辣汤的真正成型和流行应在明清时期,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胡椒才得以大量运入中国,来自西域的香料与中原本地的烹饪技艺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这道特色美食。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都指向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胡辣汤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原地区千百年来饮食文化交融的结晶。
两大流派为主:逍遥镇与北舞渡双星辉映
在河南,胡辣汤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各具特色。
逍遥镇胡辣汤源自周口西华县逍遥镇,有着“北有京城大碗茶,南有逍遥胡辣汤”的美誉。
正宗的逍遥镇胡辣汤需选用30余种香料,包括胡椒、花椒、八角、丁香等,配以牛羊肉、面筋、黑木耳、粉条等配料,用牛骨或羊骨高汤熬制而成。其口感浓郁霸道,香气扑鼻,一碗下肚,顿觉七窍通畅,浑身温暖。2021年6月10日,逍遥镇胡辣汤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舞渡胡辣汤则起源于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别名“八珍汤”“宫廷御锦汤”。这个在清代曾是重要商埠的小镇,孕育出了与逍遥镇风格迥异的胡辣汤。
北舞渡胡辣汤以羊肉汤为基础,融合面筋、粉条等食材演变而成。该汤选用牛羊肉配30余种中草药及胡椒、花椒等香料熬制,汤底经铜锅炭火煨煮后呈现凝重的质地。制作时通过揉洗面团提取面筋,佐以红薯粉条、花生米等辅料,食用时常淋香醋或与豆腐脑混合形成多层次口感。传统工艺以肉烂汤鲜、香辣绵稠著称,具有祛湿驱寒功效,2021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此之外,河南还有周口胡辣汤、信阳胡辣汤、开封素胡辣汤、南阳胡辣汤、驻马店胡辣汤等地方变体,充分展现了这道美食在河南境内的广泛影响力与强大生命力。
豫陕胡辣汤同根异枝,各有千秋
那么,陕西西安的肉丸胡辣汤又是从何演变而来呢?它与河南胡辣汤有何异同?
目前主流说法认为,西安肉丸胡辣汤的正确写法为“肉丸糊辣汤”,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结合陕西本地口味改良而成。其发展过程中吸收河南胡辣汤的工艺框架,但通过使用牛骨高汤、增加蔬菜种类、强化花椒风味等方式形成地域特色。河南胡辣汤二者同源而异流,各具特色。
从食材构成来看,河南胡辣汤以牛羊肉、面筋、木耳等为主料,注重香料的复合运用;而西安胡辣汤则以牛羊肉丸和多种时蔬(如土豆、莲花白、胡萝卜等)为特色,强调食材的丰富多样。
在口味风格上,河南胡辣汤以胡椒的辛香为主旋律,口感浓郁直接;西安胡辣汤则突出花椒的麻香,辅以秦椒的辣味,层次更为复杂。
两者的食用搭档也大相径庭:河南胡辣汤可单独食用,也可与豆腐脑两掺,常配油馍头、油条、水煎包等同食;而食用西安胡辣汤时,当地的饦饦馍、油泼辣子则是“标配”,食客常根据个人口味淋上油泼辣子,讲究将馍掰碎浸泡在汤中食用。
饮食文化的包容与绽放
汪曾祺在《口味》一文中写道:“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小小一碗胡辣汤,从河南“旅行”到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区,却演变出不同的特色与花样,正是中华饮食文化包容性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只有同根异枝的文化繁衍。
无论是“御膳传说”也好,还是“商埠改良”也罢,抑或是西行入陕后的本地化创新,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好味道,能够跨越地域的界限,触动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风波退去,宋代流传下来的这句八字哲言再次得到印证:“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本报记者 岳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