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抹“古今交融”的东方美学惊艳赛场——郑州市金水区中原传统编发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河南技师学院特聘教师吕春燕携团队亮相,以唐代“斜红妆”、明代“桃花妆”、清代“旗头妆”及流行马面裙妆造组成的“古今妆容矩阵”,将中原传统编发技艺与职业技能教育深度融合,让非遗技艺在职业技能舞台上绽放出“活态传承”的新光芒。
“不同的妆容发型,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吕春燕边为观众演示明代“挑心髻”的编发技巧边讲解,“唐代开放包容,发型多高耸华丽,配饰常用金、玉等贵重材质;明代审美内敛雅致,发髻讲究‘小而巧’,珍珠、玉石配饰更显温婉。”
在嘉宾对话环节,关于“中国古代官式与民式发型配饰区别”的讨论成为现场一大亮点。“官式发型配饰最核心的是‘规制’,比如明代官员家眷的‘翟冠’,按品级不同,翟鸟数量、珠宝材质都有严格规定,是身份与等级的象征;而民式配饰则更灵活,多就地取材,比如民间女子常用的布花、银簪,造型简约却充满生活气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大学硕士生导师邢洪涛以明清时期为例,指出官式配饰重“礼”,民式配饰重“用”,二者共同构成传统发饰文化的全貌。
吕春燕则补充道:“从编发技法上也能看出差异,官式发型工序复杂,需专业匠人打造;民式发型更注重实用便捷,比如清代民间女子的‘燕尾’发型,简单利落又不失美感。”
本届技能大赛,用“有温度、有深度、有互动”的非遗展示,让中原传统编发技艺跨越时空,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技艺与产业的纽带。未来,随着非遗与职业教育及美发妆造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相信会有更多传统技艺在职业技能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
记者 安欣欣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