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逐梦,非遗添彩。在正在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一抹“古今交融”的东方美学惊艳全场——郑州市金水区中原传统编发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河南技师学院特聘教师吕春燕携团队亮相,以唐代“斜红妆”、明代“桃花妆”、清代“旗头妆”及流行马面裙妆造组成的“古今妆容矩阵”,将中原传统编发技艺与职业技能教育深度融合,更与高校专家现场探讨古代官民发型配饰差异,让非遗技艺在职业技能舞台上绽放出“活态传承”的新光芒。
一妆一朝代,非遗编发“复活”千年美学
在河南技师学院的展示区前,围满了驻足观赏的观众:梳着唐代双环望仙髻、面绘“斜红”的模特身姿窈窕,发间点缀的金箔花钿与绢花钗簪还原了盛唐气象;明代“牡丹头”配“桃花妆”的造型雅致婉约,珍珠耳坠与点翠发簪尽显江南闺秀风韵;清代旗头妆造则以精致的钿子、流苏步摇为亮点,搭配绣工繁复的旗装,仿佛从古画中走出。最吸睛的当属“非遗+潮流”组合——模特身着马面裙,头顶融合了传统编发技法的改良发髻,发间别着非遗花丝小饰,传统纹样与现代剪裁碰撞出别样美感。
“每个朝代的妆容发型,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活化石’。”吕春燕一边为观众演示明代“挑心髻”的编发技巧,一边讲解,“唐代开放包容,发型多高耸华丽,配饰常用金、玉等贵重材质;明代审美内敛雅致,发髻讲究‘小而巧’,珍珠、玉石配饰更显温婉;清代则因民族融合,官民发型配饰差异愈发明显。”现场,不少观众跃跃欲试,在吕春燕团队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简单的传统编发手法,感受非遗技艺的指尖温度。
专家对话:解锁古代官民配饰的“身份密码”
展示期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大学硕士生导师邢洪涛驻足:“我们做建筑的会有‘官建’和‘民建’的区别,请问吕老师您这个古代造型分官式发型配饰和民式发型配饰吗?”邢洪涛和吕春燕围绕“中国古代官式与民式发型配饰的区别”展开深度探讨,成为现场一大亮点。
“官式发型配饰最核心的是‘规制’,比如明代官员家眷的‘翟冠’,按品级不同,翟鸟数量、珠宝材质都有严格规定,是身份与等级的象征;而民式配饰则更灵活,多就地取材,比如民间女子常用的布花、银簪,造型简约却充满生活气息。”邢洪涛以明清时期为例,指出官式配饰重“礼”,民式配饰重“用”,二者共同构成了传统发饰文化的全貌。
吕春燕则补充道:“从编发技法上也能看出差异,官式发型工序复杂,需专业匠人打造;民式发型更注重实用便捷,比如清代民间女子的‘燕尾’发型,简单利落又不失美感。我们这次展示,也是想通过妆容造型,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这种文化差异。”两人的对话引发现场观众共鸣,不少人拿出手机记录,还主动提问“古代普通女子能戴玉饰吗”“马面裙的纹样有什么讲究”,互动氛围热烈。
非遗进校园 职业技能大赛成传承新平台
作为河南技师学院的特聘教师,吕春燕此次和师生团队亮相大赛,既是对“非遗+职业教育”模式的一次成果展示,也让传统编发技艺成为职业技能领域的“新名片”。“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技术比拼的舞台,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窗口。”吕春燕表示,她一直致力于将中原传统编发技艺融入职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
此次展示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中原传统编发技艺,更让“非遗传承”与“职业技能”的结合有了更具象的表达。正如邢洪涛所说:“当非遗技艺走进职业技能赛场,不仅能提升技能人才的文化素养,更能让传统美学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活’下去。”
从指尖编发的千年技艺,到古今碰撞的妆容展示,再到专家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河南技师学院经贸与服务学院院长晏祎表示在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上,用一场“有温度、有深度、有互动”的非遗展示,让中原传统编发技艺跨越时空,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技艺与文化的纽带。未来,随着非遗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相信会有更多传统技艺在职业技能的舞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记者 安欣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