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 探访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备赛现场

2025-09-1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技能成就人才,技能照亮前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来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感受选手备赛紧张的氛围,了解他们的备赛状态和心理感受,探究其“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技能人才培养之道。

实战中提高技能水平

走进家具制作赛项训练场地,参赛选手翟渊博正低头练习,他手持尺子,专心致志测量木料尺寸,斜切锯、木工刨、凿子等在选手的手中上下翻飞,看似普通的工具,却是他争夺毫厘的武器。虽然脸上沁出细小的汗珠,但他依然专注于手中的训练,不为外界所扰,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每一道木纹的走向,每一次榫卯的咬合,都凝结着翟渊博的汗水与努力。面对榫卯结构的考试难点,他数月如一日早早来到训练场练习,直至夜深人静才踏着月光返回宿舍。“只有抓紧每分每秒的练习时间,我的技术才能更进一步。”翟渊博说。

“大赛临近,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我们也保持着紧张而有序的备赛节奏,以不变应万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斌表示,在此次大赛中,学院共参加数字交互媒体设计和家具制作两个世赛赛项。

“在备赛前期,我们组织二三十个学生来到这里集训,动手制作,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然后优中选优,确定参加比赛的人选。”家具制作赛项的指导老师邓兆伦参加过前两届大赛,取得第五名和铜牌的好成绩,并且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留校任教。

家具制作赛项要求使用提供的材料和共享设备与设施,根据赛题图纸和技术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制作一件高质量要求的家具竞赛项目。

家具制作赛项则包含了7个制作模块和2个辅助模块,评分点约200项。邓兆伦说:“我们的尺寸精度要做到0.5毫米以内,不能用数控设备,这就需要选手在平时多下手上功夫,尽一切力量做到最好。”

超越昨天的自己

“业精于勤,我们的备赛哲学就是‘以题带练’,在不断的实战模拟中超越昨天的自己,可以说是‘卷自己’。”数字交互媒体设计赛项指导老师杨绍清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团队近半年来的备赛状态。面对这项全新的国家级赛项,他和参赛选手湛魏莱正以超乎寻常的努力,向最高领奖台发起冲刺。

“数字交互媒体设计”赛项,听起来颇具科技感,杨绍清将其核心归结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他解释道:“这个项目要求选手在给定的市场背景和需求限制下,综合运用数字媒体知识、设计常识及前沿技术,从用户痛点出发,提出一套完整的数字产品设计方案,并最终制作出能够带来数智化、沉浸式交互体验的核心内容。”这不仅考验选手的技术实现能力,更考验他们从0到1的策划、创意与逻辑构建能力。

整个竞赛流程环环相扣,对选手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参赛选手、大二学生湛魏莱介绍,整个过程仿佛是孵化一款真正的数字产品。“我们的目标,就是运用数字和媒体技术,为真实世界中的用户难题提供一套高效的数字交互产品解决方案。”

“为了将这套复杂的流程内化于心,团队在比赛要求的基础上,我们的日常训练量差不多要大2倍。”杨绍清透露。

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背后是一套科学而严谨的备赛方法论。“我们坚持‘先实践、后总结、再融入’的螺旋式提升路径。”杨绍清总结说。团队先投入实战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暴露短板,然后集中力量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并将其沉淀为经验和标准,再融入下一次的训练中,不断提高要求。

自备赛开始,团队近半年备赛心血的结晶,则凝聚在一份内部交流文档中——截至目前,这份文档的字数已达58万字。“这里面有我们详尽的训练计划、每次练习后形成的经验总结、所有仿真模拟题的复盘分析,只要是对备赛有帮助的,我们都会记录下来,方便随时回顾和总结。”杨绍清说。这58万字,不仅是备赛的“活字典”,更是师生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通往梦想之路的坚实阶梯。

大赛临近,选手们都在做着最后的准备。“现在选手们平均每天的训练时长为14个小时,希望他们保持自信状态,从容不迫走上赛场,为学校再创佳绩。”王斌说。

本报记者 杨柳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