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郑州工业技师学院的实训楼里,记者的耳朵先一步被“叫醒”——木工坊的刨木声“沙沙”带劲,开发室的键盘敲得“噼啪”响,零售区姑娘的模拟接待声甜脆,连鸿蒙开发工位的调试提示音,都像在跟着凑节奏……离第三届国赛越来越近,学校参赛选手这正把日子过成“训练场——食堂——宿舍”三点一线,连教练都说:“这群孩子眼里的劲儿,比楼里的灯光还亮。”
作为河南代表,学院这次带着木工、精细木工、移动应用开发、零售、鸿蒙应用开发5个赛项出征,每个赛项1名选手背后,是全校六十多年攒下的职教底气,更是“真诚做人、用心做事”校训里,藏不住的“以赛育匠”的劲儿。
差一点都不行 实训场里的“较真日常”
进木工坊得先闻着木香——参赛选手小沐正蹲在工作台前,木屑伴着淡淡的木香在空气中浮动。他正手持精密量具,反复校准榫卯结构的拼接精度,桌面上整齐摆放着不同规格的凿子、刨子,以及数十块打磨至光滑的实木板材。
“之前在模拟训练中,一处榫卯接口的贴合度差了0.2毫米,我和教练一起拆解了10余个经典木作案例,才找到优化手法。”打开木工实训区的量具盒,记者看到,里面的卡尺刻度旁满是细小磨痕。“每次练完每天练完,手指都僵得握不住筷子,但是会觉得今天又进步了。”说着,小沐随手抹了一把汗继续工作。
旁边教练手里的世赛评分表,记者看到,红笔圈满了“接缝平整度”“花纹对称性”,比老师改作业还仔细。
另一处场景同样专注。记者发现,精细木工的参赛选手小艺磨木件时特别轻,指尖蹭过木料像摸丝绸:“教练说精细木工得‘耐看’,不光尺寸要准,看着还得舒服。我现在闭着眼都能摸出木纹走向,就怕比赛时出一点岔子。”只见小艺用细砂纸打磨实木装饰件,指尖轻触木料表面,感受着纹理的细腻变化。“弧度再柔2°”“雕花深度减0.2mm”……桌上的参赛方案草图本翻得卷了边,复杂的雕花图案已修改了8版,每一笔线条都经过反复推敲。
“精细木工不仅要‘精’在精度,更要‘细’在设计感。”指导教练在他身边一直强调——好的作品一定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精细木作构件。
还没走到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里,远远听到越来越密敲击键盘的声音。走进训练室,只见参赛选手小科正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偶尔停下来抓抓头发,桌面上摊开的笔记本记满了不同场景下的开发思路与bug解决方案。
“上周模拟赛中,一个数据交互模块响应速度不达标,我和专家教练熬了通宵,对比了5种优化算法,才将响应时间缩短了0.5秒。”翻看小科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用户需求分析”“优化方案”,字里行间全是较劲的劲儿。
鸿蒙开发这边倒显得十分安静,参赛选手小高盯着屏幕调界面,鼠标点得特别轻。“按钮间距再小2px,跨设备互联得再测3遍。”他桌上摆着好几台测试设备,“得确保在不同设备上都能用,不然比赛时出问题就麻烦了。”
“您好,十分抱歉为您带来不愉快的购物体验,具体退货需要携带小票……”这里是零售(世赛选拔)实训区模拟超市、便利店等真实消费场景开展训练,参赛选手美美身着统一工装,正演练“临期商品退换”。一会儿,她又模拟收银,一会儿又要应对“顾客投诉”。
“有次模拟‘临期商品退换’,我没先道歉,教练让我对着镜子练了20遍。”美美笑着说,“现在就算站一下午,说话也不带喘的——每天晨跑3公里,体能早练出来了。”旁边心理教练还会跟她聊聊天,怕她比赛时紧张,连“怎么调整呼吸”都教了。
老校的“暖支撑”:啥都给你安排好
选手们能专心练,全靠学校“托底”。为冲击第三届国赛,每个赛项都配了“专家+教练+体能+心理”的团队,跟训教练恨不得住训练场,体能教练按项目定制计划——木工练手部力量,零售练站功;心理教练每周都来,谁压力大了就聊聊,比家里人还贴心。
为了让选手见世面,学校还常安排去国家集训基地“取经”,每次至少一周,让他们跟全国的高手比一比。还请过世赛获奖选手来同训,人家怎么练、怎么应对突发情况,都毫无保留地教。用教练的话说:“多学一点,比赛时就多一分底气。”
硬件上更是“不心疼”。国赛同款的木工量具、鸿蒙开发设备、零售货架全配齐,耗材按赛事标准管够;每个赛项至少2次去国家集训基地“取经”,还请世赛选手来同训,办全国邀请赛让选手“找差距”。
衣食住行全打通。选手住人才公寓,食堂每天换着花样做营养餐,早餐鸡蛋牛奶管够。宿管阿姨知道他们起得早,常帮着晒被褥,连“训练服洗了没干”都惦记着。“上次我感冒,教练直接把药送到训练场,比我妈还细心。”一名参赛选手说这话时,眼里满是感动。
六十载“职教答卷”:越办越有劲儿
郑州工业技师学院的备赛劲儿,藏着它六十多年的“职教根”。学校1959年就创办了,归省工信厅管,从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拿了一箩筐。现在有9个产教融合基地、84个实训室,4000多个实训工位,管理得井井有条。
师资更是“硬核”——3个职教专家、2个教学名师领着,160个一体化教师手把手教,还有6个技能大师坐镇;2个全国技术能手、33个河南省技术能手,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当教练。就说沈琳琳老师,连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志都是她设计的,强将手下人是无弱兵的。
现在,学校全日制学生快一万,加上培训的,总规模能到三万人,招生数年年全省靠前。每年帮企业培训6000多人,校企合作送出去4000多位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就业率常年100%。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专业在河南是标杆,木工、无人机专业群更是冲进了全国第一方阵。
离国赛越来越近,实训楼的灯光亮得更晚了。这5个选手,不光是为自己拼,更是为河南、为郑工拼。要是以后有更多职教院校像郑工这样用心,就会有更多年轻人凭着技能发光。
未来,随着更多职教院校如郑州工业技师学院般深耕细作,随着更多技能人才在国赛、世赛等更高平台崭露头角,郑州必将在“培育大国工匠、打造技能强市”的征程中步履铿锵,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火种在中原大地燎原,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郑州力量”。
(文中选手名字均为化名)
记者 陶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