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雄踞松辽平原腹地,扼守辽吉蒙三省(区)通衢,自古便是东北经济动脉的搏动点与军事要塞的烽火台。
日军铁蹄曾碾碎这片沃土的宁静,却在党的旗帜下催生出“英魂汇聚”的血火史诗——英雄们以骨为矛、以血为盾,将不屈的基因镌刻进城市肌理。八十载风雨未蚀其魂,英雄气概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生机。
铭记张九局子惨案传承不屈抗战精神
8月的林海镇,一望无际的玉米田正值生长旺季,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丰收的希望。谁也想不到,89年前,这片土地被侵略者的铁蹄无情践踏,26名手无寸铁的村民倒在血泊中,成为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大地上留下的一道深刻伤痕。如今,这片曾浸染苦难的土地早已换了人间,炊烟袅袅中升腾着和平年代的幸福。
1936年1月16日,这个刻在张九局子人记忆里的日子,承载着难以言说的伤痛。史料记载,张九局子位于梨树县城西北约百里处,这一带土地瘠薄,多风沙,人称“北大荒”。
1931年,日军侵华,霸占了整个东北三省,东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掀起了全民抗日的怒潮。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抗日武装经常驻扎在此地,住在百姓家中。当时,以张喜为首的土匪也加入了抗日队伍。
1936年1月15日,日本守备队听说有抗日武装藏在张九局子屯。第二天早晨,日本守备队头目大平、金翻译、丁翻译及汉奸王大山东子等五六人骑马在前,一辆载着10多名日本守备队员和10多名伪警察的卡车在后,直奔张九局子屯。队伍从东头进屯时被土匪发现,土匪先发制人,将大平、金翻译击落下马,随后趁乱从院墙西北豁口成功突围,在百姓掩护下消失无踪。
受挫的日军将怒火转向无辜的村民,丧心病狂地下令把全屯人“统统杀掉”。他们挨家挨户搜查,把村民驱赶到屯东南角的大坑里,用机枪扫射,连老人和孩子都没放过,26名村民惨遭杀害,村庄被洗劫、焚烧,只有9人幸免于难。为牢记当年日寇在东北犯下的暴行,2017年,四平市人民政府在张九局子屯日军血洗村民惨案旧址设立纪念碑,让后人铭记历史。
时光穿梭,89年过去了。如今的张九局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风沙肆虐的“北大荒”,柏油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砖瓦房整齐地排列。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在这里休憩娱乐,一派安宁祥和的乡村图景。
从苦难中走来的村民,更懂得珍惜幸福。梨树县林海镇靠山里村张九局子屯村民张井辉感慨道:“现在好了,日子过得比蜜都甜,我们更不能忘记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历史的教训,如警钟长鸣,始终在人们耳边回响。梨树县林海镇文化站站长邓秀洁讲述,每逢清明节等特殊日子,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生、爱国人士都会聚集在张九局子惨案纪念碑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就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把不屈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抗日英雄李红光 热血铸就不朽功勋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李红光作为一名杰出的抗日将领,英勇奋战,直至壮烈牺牲。
李红光原名李弘海,1910年生于朝鲜京畿道龙岩郡丹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因不堪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随父母迁至中国吉林省。他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在祖父的熏陶下,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深受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1926年,李红光定居在吉林省伊通县(现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流沙咀子屯。
1927年,李红光加入农民同盟,投入反日斗争。1930年,李红光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劳农赤卫队”并担任队长。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抗日斗争。
1931年8月,中共伊(通)双(阳)特别支部成立,李红光被选为组织委员(至1933年3月)。根据党的指示,李红光开始在双阳和伊通的三道沟、八棵树、桦木林子、太平桥、营城子等地农村开展工作。1931年12月,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决定,将李红光领导的“劳农赤卫队”与“打狗队”合并,成立了磐石赤色游击队。此后,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力量。李红光在与敌人的斗争中,也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
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李红光任师参谋长。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李红光任一师师长兼政委。
1935年5月,在一次战斗中,李红光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为纪念烈士,解放战争中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李红光支队”,新中国成立后,多地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村屯、商店、工厂、学校等。
伊通抗日游击根据地 烽火中诞生抗日堡垒
1934年至1936年间,在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史上,伊通地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这里不仅是连接长春与东满的战略要地,更是磐石游击队与抗联二师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在日伪军残酷“讨伐”的白色恐怖中,抗日志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战略转移:深山密林筑堡垒
1935年3月,吉海铁路党团组织遭叛徒出卖后,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书记金昌根带领下实施战略转移。县委机关与12人组成的磐石游击队,秘密进驻伊通东南部头道沟的深山密林。这里峰峦叠嶂、林木葱郁,黄川顶子、宋奎西山等天然屏障成为抗日武装的理想根据地。
磐石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带领大家挖山洞、盖窝棚、修地窨子,用柴草作伪装,以密林为屏障,在异常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斗争。重建后的磐石游击队多次与主力部队联合同日伪军展开激战。其中在伊通境内的战斗就有多次,如193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一部和磐石游击队配合,在伊通县马家岭与伪军交战;1936年7月22日,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师联合磐石游击队在伊通县六道沟附近,同日军仓本部及伪军一个连交战,打死打伤敌人各2人。
奇袭营城子:虎穴夺枪震敌胆
1935年冬,一场精心策划的突袭战打击了伪军的嚣张气焰。伊通营城子是这一带的军事重地,是由伪首都新京(长春)通往辉南、东丰、磐石、西安(辽源)等地的交通要冲。驻守的是装备精良的伪军机枪连,并配备重机枪和日本指导官,成为插在抗日根据地咽喉的“毒刺”。
11月25日,40名骨干分子组成一支精干的突击队,于午夜12时准时到达伏击区。由预先派出的8名战士严密地封锁了通往县城的公路,以防敌人增援。已化装成日本关东军的10名奇袭队员在两名会日语的战士带领下,大步流星地向敌营走去,毙敌15人,缴获“三年”式重机枪1挺、“马克沁”重机枪1挺、“三八”式步枪16支、“毛瑟”手枪1支、各种子弹8000余发等大批军用物资和药品。袭击营城子伪军机枪连的胜利,又一次沉重地打击了伊通及周边的敌伪势力,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血染青山:忠魂永驻头道沟
胜利换来的是敌人更疯狂的报复。1935年12月8日,营城子伪警察署长陈久香率伪警察署及其所属自卫团,还有大兴川伪军五六十人围剿头道沟。县委机关在李大房子北沟遭突袭,县委书记金昌根为掩护同志转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与他同时殉难的还有伊通区委申官、西安区委赵明信等同志。
金昌根的牺牲,使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失去一位坚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磐石抗日斗争的一大损失。当晚敌人撤走后,突围出去的同志和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进山掩埋了他们的遗体。
最后的抗争:游击队的绝地奋战
1936年后,抗联斗争进入更艰苦阶段,从1936年7月至1937年初,伊通党组织和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多次遭到破坏,党员和骨干相继牺牲。日伪军在伊通实行大搜捕后,磐石游击队于1936年末转移到磐石境内。
1937年1月,磐石游击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伊通地区又有42名党团员和抗日群众被逮捕,12人遭杀害。至此,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所属伊通党团组织、抗日武装均遭到了严重破坏,因而磐石游击队在磐石、伊通的活动就此停止。其中部分人员转移到吉林、延边、黑龙江等抗日根据地。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伊通抗联斗争不仅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这份用鲜血铸就的红色基因,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四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崔圣驰
李雪 秦中美 通讯员 孙嘉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