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荥阳市城关乡北周村的张勋烈士纪念堂。青砖灰瓦,松柏参天,拾级而上,脚下的石阶被无数前来瞻仰的人磨得发亮。
赴革命圣地求学
1941年,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的危急关头。年仅17岁的河南省孟县人张勋,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决心到延安学习。新婚燕尔的妻子听说他要远离家乡,伤心不已。张勋见状忙安慰说:“你不用难过,我是去上学的。等我回来,咱俩一起出去工作……”张勋说服了妻子,拜别了父母,便起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认真听讲,踊跃发言,思想进步很快。3个月训练班结业后,1942年2月,他被分配到太行山主力部队王树声部,跟随皮定均率领的太行山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奔波于太行山南北,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引导太行山有志青年参加革命队伍,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残酷的战斗中,成长为当时有名的年轻指挥员。
建立王河农民协会
1944年,中国抗战逐步转入战略反攻。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在豫西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
张勋根据党的工作重点和洛川会议精神,受党组织委派,南渡黄河,来到荥汜山区工作。他和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后,深入五云山南的王河村、霍河一带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参加农民协会,展开减租减息运动。
张勋以王河村为工作重点,发动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引导农民参加农民协会,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给群众宣讲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目的和意义。在他的宣传和发动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认识都有了很大提高,大家积极要求成立农民协会。经过张勋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建立起了荥汜县第一个革命红色组织——王河农民协会。
英雄血染文昌阁
1945年秋,因革命形势需要,皮定均司令率部队南下,张勋留下继续战斗。部队南下后,白色恐怖又笼罩了五云山南。革命工作更困难了,环境更残酷了。但张勋一如既往,顽强战斗。
1945年8月的一天,张勋在庵上岭村对区干队和民兵进行整顿和训练时,被内奸出卖后被捕,敌人把张勋带到北周村。国民党五云乡长方子美引诱其投降,并逼问他说出共产党员和八路军的一些秘密和伤病员情况。张勋遭遇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最终在该村文昌阁被杀害。
张勋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人铭记在心。1988年,当地在张勋烈士献身处修建了“张勋烈士纪念堂”,刻碑褒扬张勋的英雄事迹。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刘仪 孟均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