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裴李岗文化是八千年前“中原崛起”的重要标志

2025-09-0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中国新石器时代或史前文化在一万多年以来,经历了从南到北的传播过程。这一过程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可以说在12000年前,华南地区,即现在的南宁、桂林一带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集中区域,早期非常发达;到了一万年前后,长江流域开始出现文化发展,由于农业形式的出现,文化逐渐向北扩散,到了9000年前后,逐渐向淮河流域转移,并在黄河流域重新建立起来。”9月5日召开的“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提出,凭借稻作优势,长江流域为黄河、黄淮一带,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养分。而因为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黄河流域的优势在裴李岗时期开始确立,并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仰韶、龙山时代,甚至夏商周时期,而裴李岗正是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崛起的中原“文化高地”。

在蒋乐平看来,距今8000年到9000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文化高地此前已经转移,并在黄河流域重新建立起来。“我个人认为,这一高地的形成有其基础和各种条件,虽然我们对此尚未完全清楚,但后续的仰韶文化、龙山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的发展,都表明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始终是文化高地。”蒋乐平说,黄河文明的“高地”很关键:水往低处流,人却往高处走,文化的高低往往会产生一种“虹吸效应”,对周边文化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一种吸引和辐射。

在蒋乐平看来,长江流域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占据领先优势,到了公元前8000年以后,也就是裴李岗时代开始以后,黄河流域第一次在文化上超过了长江流域,“高地”地位逐渐确立,至少从这个时候开始,黄河流域或者说裴李岗文化,在大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可谓“文化的综合高地”。

“以稻作文明为核心、最早兴起的文化,对后来的裴李岗文化产生了影响。正因为有了这种滋养,裴李岗文化才能够崛起。”蒋乐平认为,长江流域的文化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个视角来看,这一过程涉及从长江到淮河再到黄河之间的气候背景下的文化发展。中原的崛起,或者说黄河流域的建立,是从文化高地开始的,可以与长江文明进行比较,甚至取得优势的阶段。这种优势的建立与长江文明的积极影响密不可分,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研究。”

蒋乐平认为,这就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华文明的形成、即多元一体的过程。“中华文明‘多点开花’,不能忽视其他区域的贡献,但中原地区依然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重点。我们关注中原如何崛起,如何成为‘中国’,裴李岗就是我们第一个关注点。它是我们梳理黄河中游和中原地区文化源头的重要时代。”蒋乐平表示,学界之前把仰韶时代更早的阶段称为“前仰韶”,而“裴李岗时代”这个概念的提出,就能概括和代表“前仰韶时代”的说法,进一步明确了裴李岗时代与中原的关系。

记者 左丽慧

分享到: 编辑:王洋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