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郑|中华文明起源的早期脉络 专家学者齐聚郑州解读“裴李岗时代” 它是8000年前“中原崛起”的重要标志

2025-09-0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9月5日至6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漯河市贾湖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在郑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国内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深入探讨裴李岗时代在中国史前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挖掘中华文明根脉。

推进新石器时代中期研究

“过去大家研究最多的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内容,前面的历史一直不太清楚。由此学界正式提出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概念。郑州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界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新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认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有两大课题:一是早期农业的起源,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往前追溯,甚至到了上万年以前;另一个课题是国家或者说文明的产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是距今6000年以来,才出现了国家。而中间这一段历史,一方面承接着农业的起源,另一方面又连接着国家的产生。“关于这一段历史的研究,这些年来社会关注度不高,学术界内部对它的重视也远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两个课题那么充分。如果我们不对这个时代进行深入讨论,那么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中国史前史,就会显得不完整。这也是我们策划和组织这次会议的出发点。”赵辉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就在于进一步推动对这一时代的完整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对中国史前史的系统性理解。

“这次会议邀请了周边各省的专家,交流了在裴李岗时代各个区域中的研究发现,这对我们推动裴李岗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在谈到此次会议的重要性时表示,“大家在会议上分享的成果都非常前沿,代表了当前裴李岗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之一。”

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

据了解,裴李岗文化上承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下接著名的仰韶文化,是华夏大地迈入成熟农耕社会的重要阶段。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其影响范围西至豫西,东到豫东,南达淮河,北至豫北。核心区域在嵩山周围。主要遗址包括新郑裴李岗遗址、舞阳贾湖遗址、新郑唐户遗址、新密莪沟北岗遗址等。

裴李岗文化1977年发现于新郑裴李岗遗址,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为研究仰韶文化来源提供了新材料。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文化和周边地区文化发生了较多联系,从而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这个时期又可称为裴李岗时代。裴李岗时代,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表示,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8000年前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为后来的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奠定了基础,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奠基性的作用。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也认为,除了农业方面的突出表现,裴李岗在精神文化方面,其聚落社会的等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人类要从多元走向一体,首先要在观念上达成一致,这非常关键,而裴李岗时代人们的精神已经开始有一套观念体系。“从墓葬中大量出土的绿松石等贵重物品可以看出,裴李岗在精神信仰、经济技术以及对非实用品的利用和赋予新价值方面,都已开始形成某种统一的规制。例如,器物开始形成礼器,中国最早的礼器就是在裴李岗时代出现的,这一套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精神观念和意识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精神信仰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郭伟民表示。

从“前仰韶”到“裴李岗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或史前文化在1万多年以来,经历了从南到北的传播过程。这一过程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可以说在12000年前,华南地区,即现在的南宁、桂林一带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集中区域,早期非常发达;到了10000年前后,长江流域开始出现文化发展,由于农业形式的出现,文化逐渐向北扩散,到了9000年前后,逐渐向淮河流域转移,并在黄河流域重新建立起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提出,凭借稻作优势,长江流域为黄河、黄淮一带,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养分。而因为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黄河流域的优势在裴李岗时期开始确立,并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仰韶、龙山时代,甚至夏商周时期,而裴李岗正是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崛起的中原“文化高地”。

在蒋乐平看来,距今8000年到9000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文化高地此前已经转移,并在黄河流域重新建立起来。“我个人认为,这一高地的形成有其基础和各种条件,虽然我们对此尚未完全清楚,但后续的仰韶文化、龙山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的发展,都表明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始终是文化高地。”蒋乐平说,长江流域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占据领先优势,到了公元前8000年以后,也就是裴李岗时代开始以后,黄河流域第一次在文化上超过了长江流域,“高地”地位逐渐确立,至少从这个时候开始,黄河流域或者说裴李岗文化,在大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可谓“文化的综合高地”。

“我们关注中原如何崛起,如何成为‘中国’,裴李岗就是我们第一个关注点,它是我们梳理黄河中游和中原地区文化源头的重要时代。”蒋乐平表示,学界之前把仰韶时代更早的阶段称为“前仰韶”,而“裴李岗时代”这个概念的提出,就能概括和代表“前仰韶时代”的说法,进一步明确了裴李岗时代与中原的关系。

为探寻文化根脉提供关键学术支撑

在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从多角度展开研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钱耀鹏将“鼎”作为研究对象,认为首先发现于裴李岗文化的陶鼎开启了中国史前文化统一性的帷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指出,陶鼎最早的实物证据发现于裴李岗时代的舞阳贾湖遗址第二期早段,以“鼎罐壶”随葬品组合为主要载体的葬礼形式发明之后,也是最先传播到了嵩山周围的裴李岗文化分布区,形成最早的“鼎文化圈”,并逐渐传播至其他地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分享了贾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肯定了贾湖遗址与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关键性地位。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靳桂云探讨了裴李岗时代的生业经济,指出这一时期生业经济具有区域特点多样性、野生食物资源占较大比重、水生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食物生产活动的普遍发生等显著特点。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鲁鹏分析了裴李岗遗址的地貌、生业与聚落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强介绍了2018—2024年裴李岗遗址从旧石器晚期到裴李岗文化时期遗存的发掘情况。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学科与科研办公室主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张建结合考古发现论证了嵩山北麓地区也应为裴李岗文化的重要分布区。

9月6日上午,结合研讨会主题,与会专家分别对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裴李岗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搭建的交流平台,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裴李岗文化的丰富内涵,厘清中华文明起源的早期脉络,更能为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与文化根脉提供关键学术支撑,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 左丽慧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