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具茨山:黄帝在这里点亮中华文明火种

2025-05-1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具茨山,位于黄帝故里新郑西南,属于中岳嵩山东南余脉,东西延绵约40公里,山峦起伏,东望平原,更有潩水河、孙家河、白龙湫、黑龙潭等星布其间。

登上黄帝迎日推策峰远眺,晨雾如薄纱一般,缥缈而轻盈,随风变幻在山间曼舞。

这座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山脉,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向往之的地方。来到这里,追寻黄帝留下的足迹,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叩问中华文明的源头,不禁为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而心生豪气、充满力量。

文明初曙 霞光绚丽

相传5000多年前的具茨山一带,黄帝一统华夏之前,曾在这里推策拜将、屯兵驯兽、修德振兵,其事见于《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典籍。

考具茨之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庄子·徐无鬼》记载有黄帝见大隗于具茨山的故事。

具茨山主峰“风后顶”之巅,有始建于汉代的轩辕庙,两侧楹联曰:“功大乾坤小,德高日月低”。

往西走,有嫘祖宫。黄帝与元妃嫘祖共同革新纺织技术,创制衣物,引领人们摆脱衣不蔽体的原始状态,迈入文明社会。

三月三,拜轩辕;六月六,拜嫘祖。千百年来,黄帝故里新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风俗。如今,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既是中华儿女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效法先祖,聚光引火”,取自新郑最高点——具茨山巅的火种传递到故里现场,点燃轩辕殿前的圣火台。在“天地人和”环节,各界代表借由圣火台点燃手中的火炬,生动诠释了?从钻木取火到礼乐教化,黄帝点亮的文明火种,历经5000多年风雨依然长燃。

《史记·五帝本记》说:“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几位功勋卓著的肱股之臣,在历史长河中把令名留在了具茨山上,化身为风后岭、力牧台、常先口、大鸿寨等地名,与轩辕庙、嫘祖洞、屯兵洞、迎日峰、自然山、潩水河、南崖宫、避暑宫等53处胜迹一起,构成了具茨山的黄帝文化基因库。

“从历史学角度看,黄帝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从考古学角度看,一系列考古发现实证黄帝时代是一个文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代。”正如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所说,黄帝不仅是文化记忆的符号,更是中华儿女叩问文明源头的时空坐标。

山川之灵 纪纲天下

“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孔子阐明了山川与社稷的关系。

春秋初年,随着郑国东迁战略的实施,具茨山开始以社稷之山的身份载入史册。

新生的郑国前靠嵩山、后依黄河,右临洛水、左界济水,以芣山和騩山为神主之山,以溱水和洧水为生息之河。芣山与騩山就是今天的具茨山一带,溱水与洧水就是《诗经·郑风》里“溱与洧,方涣涣兮”的那两条河。

郑国在具茨山的护佑和溱洧水的滋养下历时近400年,以经济发达、法治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

由于时光邈远、史料阙如,具茨山上举行过多少次郑国社稷祭典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有“春秋第一人”之誉的郑国名相子产葬于具茨山一脉的陉山之巅。

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之《疆域志》所载的新郑县域图中,风后顶之东南依次为官山、陉山。

今天的老山坪即史书中的官山,明代称为明山,亦称老官山、太白山。沿着曲折陡峭的山路登至山顶,地势陡然变得平缓,老山坪古寨堡遗址就隐现于一片长满茂密野草的开阔之地。

山上有很多枝干高壮的桑树,缀满或青绿或橙黄的桑葚;两人环抱的国槐,小小的米黄花苞从浓密绿荫中探出头来;漫山遍野的洋槐,串串白色花朵洋溢着香甜的味道。最多的还是从陡坡石缝中顽强生长的侧柏。山半腰的青岗庙水库,水平如镜,碧绿如玉,西坡的黑龙潭、玉女池,溪水潺潺,波光潋影,形成山、水、泉、林融为一体的秀丽景色。

山的南坡和东坡为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奇峰怪石林立,构成高峻雄伟的山岳风景。然而,就在人迹罕至的陡峭之处,一些裸露的沙岩上刻画着凹穴、沟槽、字符等抽象而神秘的图案。《水经注》等文献虽然有类似于中原岩画的记载,但直到本世纪初,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岩刻类古文化遗存才进入考古学界视野。据不完全统计,仅新郑市在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10个地点、2000多处岩画。这些岩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原地区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也为研究包括黄帝文化在内的中原上古文化提供了一类新的实物资料。除了岩画,还有石棚、独石、叠摞石等巨石。眼下,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人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继续探索着文明的奥秘。

沿着山脊再往东走,便是陉山。

“陉”,山之绝坎,即山脉中断的地方。从高处俯瞰,自陉山以东,是一马平川、广袤无垠的黄淮平原。古老而巍峨的山脉,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辽阔的平原大地,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诗意未央 烟火常在

具茨巍巍,文脉延延。与诸多名山大川一道,具茨山进入古人的视野与生活,被描绘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卷。

“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中唐后期,在《夔府书怀四十韵》这首排律中,诗圣杜甫以周穆王及黄帝事为典故,言说当此风云际会之时,我岂必陪车驾于玄圃乎?但望圣明天子如黄帝访贤具茨一样求贤问道,以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

“具茨云木老,大块烟霞委。”“何事不隐德,降灵生轩辕。微臣与轩辕,亦是万世孙。”晚唐时期,具茨山再度现身于陆龟蒙与皮日休两位诗人笔下。

“我家溱洧间,春水色如酒。嵩少在吾旁,日夕意亦厚。田园虽不广,幽兴随事有。药畦灌陈根,芋区采骈首。春郊饷耕徒,秋社接酒友。饱诵传家书,促酿供客酬。”在北宋文人晁冲之笔下,具茨山居的生活简易而朴实。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曾夜宿新郑学宫,于《新郑怀古》中感慨:“经行郑国旧山川,禾黍秋风驻马看。烟树几湾流水在,荒城千载暮云閒。时门雨歇无龙斗,大隗山高只鸟还。借问当时贤相国,几多遗爱在人间?”

数千年时光流淌,人与事借地而传,诗与情凭史而记,山水精神蕴于境界之中。

黄帝故里,草木静静生长。每年三月三,海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心灵之约”,用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追思先祖的丰功伟业,感悟中华民族血脉传承。

具茨山上,风声雄浑浩荡。每逢周末、节假日,越来越多的人慢下脚步,于山顶看日出破晓,进农家小院品乡野时鲜,感受古人笔下返璞归真的“具茨山居生活”。

记者 赵文静 张立/文 周甬/图


分享到: 编辑:康迪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