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登机
南航郑州—广州往返航线开启新体验
10月22日起,南航在郑州—广州往返航线上推出“一刻登机”服务。这是南航继广州—北京大兴、广州—上海虹桥往返航线后,加快推进“一刻登机”服务在更多航线上落地实行,新增7条航线,让更多旅客感受便利化出行服务。
此次“一刻登机”服务立足南航广州、北京大兴双枢纽,辐射更多条件成熟的场站,新增7条航线,包括广州—郑州往返(经停郑州航班除外)、北京大兴—哈尔滨往返、广州—杭州单程、广州—海口单程、广州—昆明单程,拓宽后共达11条航线,日均覆盖超100个航班,为临时改期、突发差旅、赶早班/晚班机、高频商务出行等旅客群体提供更大的便利,进一步把时间留给旅客。
需要关注的是,这次南航“一刻登机”服务在郑州—广州航线适用于每天7个始发航班(经停郑州航班除外)。且对有托运行李的旅客,已开通“一刻登机”航线的托运行李办理时间不晚于航班计划起飞前30分钟。对于轮椅旅客、行动不便旅客、首次乘机旅客、无成人陪伴儿童、孕妇、携婴儿/儿童出行旅客等有特殊服务需求的群体,建议预留足够的乘机时间。
据悉,“一刻登机”服务是南航今年7月8日率先在行业内推出的创新举措,打破了国内民航业普遍提前30~40分钟关闭值机柜台的惯例,让旅客全方位全过程自由掌控出行时间,深入推进民航局“出行时间缩减工程”。
记者 张倩
一梁飞架
平漯周高铁跨郑阜高铁转体梁浇筑完成
10月21日,经过9个小时的连续浇筑,平漯周高铁全线首个涉铁连续梁——商周特大桥跨郑阜高铁转体T构连续梁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这标志着由中铁七局承建的平漯周高铁站前八标所有连续梁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为后续架梁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该T构跨越郑阜高铁,全长161.5米,采用支架现浇法施工,共分7个节段、4个施工段落进行浇筑。施工完成后将逆时针转体约30度就位,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由于转体桥施工邻近既有铁路线,安全防护要求高、风险大、技术复杂,项目部多次组织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同时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有力保障了施工期间郑阜铁路的安全运营。
平漯周高铁是南京经平顶山至洛阳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线路兼具路网与城际功能,对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孙培焱
呵护市民健康,郑州将建市级“治未病”中心
开展咳嗽智能监测设备、智能康复机器人等技术装备研发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郑州市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以一系列靶向施策的重点任务为抓手,全面激活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动能,力争到2027年构建起服务完善、技术先进、产业繁荣、文化兴盛的中医药发展新格局,为健康郑州建设注入强劲的中医力量。
加快建设世界(中国)中医针灸中心
围绕发展目标,《实施方案》明确,力争到2027年,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中医药国际合作更加深入,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面推进健康郑州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实现这一目标,《实施方案》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其中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被置于首位。根据部署,我市将加快建设世界(中国)中医针灸中心,打造“一基地三中心”,即世界(中国)针灸学会基地、针灸诊疗中心、针灸研究中心、针灸国际交流中心,推动郑州成为全国及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针灸诊疗服务高地、新技术发源地、成果产出地、人才聚集地和培养地。到2027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引进全国知名中医针灸团队4个,培养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及领军人才3名以上;创新并应用针灸特色技术10项,制定推广针灸优势病种诊疗方案30项;高标准举办“一带一路”针灸论坛,打造国际交流活动品牌;建成国际化针灸人才交流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将全面提速。加快推进1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4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6个河南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育单位)、6个河南省县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支持郑州市中医院协同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积极推进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现有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建设,力争郑州市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5%的中医馆达到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标准。积极争取河南省名医堂工程项目,在全市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同时,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和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建设市级“治未病”中心、实施重点人群健康促进项目、完善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等举措,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
打造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中医药要振兴,改革是关键,创新是核心。《实施方案》明确,我市要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完善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总结推广中医药领域好的经验和做法。
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市将重点开展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科技成果技术转化,通过深化医教研产合作,开展中医特色技术、经方验方的研究、推广和效果评价。积极推进各重点实验室提标升级,争取打造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将中医药科技创新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计划,并作为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支持重点。同时,探索开展中医药技术装备研究,重点开展咳嗽智能监测设备、智能康复机器人、体外反搏传感穴位刺激设备、中药饮片智能调剂与智能煎药设备等技术装备研发。
中医食疗药膳的研发与推广方面,我市将鼓励支持中医医院及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餐饮企业、社区食堂等单位或实体面向群众提供药膳服务,扩大药膳的普及面,增进群众健康。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专门针对中医食疗养生产品的快速审批通道,优化新产品从研发到推向市场过程中的各类行政审批程序,让研发成果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
培育“岐黄道地药材”品牌
围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将培育“岐黄道地药材”品牌,引导中药材规模主体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道地药材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支持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开展绿色食品认证。
同时,积极吸引中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企业入驻宜居健康城等核心板块区域,吸纳多民族医药技术,通过深化医教研产合作,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产业聚集,打造融医疗、教育、企业、中医药文化宣传为一体的特色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依托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平台优势,谋划高品质康养项目入驻,在荥阳、新密等地打造宜居健康养老品牌。
传承中医文脉,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在金水区打造郑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中医药特色街区、中医药人才工作室、中医药科普大讲堂、中医药新国潮市集、中药百草园。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区县(市)打造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街区、文旅小镇等,推出一批精品中医药展览,开发一批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组建市级宣传团队,做好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普及中医药国粹精华。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加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队伍建设,举办中医药文化专题教育活动。同时,依托“空中丝绸之路”和中欧班列综合优势,把中医药纳入与卢森堡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范围,广泛参与中医药各领域交流合作,提升中医药开放水平。
本报记者 董艳竹
河南出台互联网医院建设地方标准
线上坐诊应有 独立工作场所并实名注册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医院不断“成长”,逐渐成为传统就医模式的有益补充。新形势下,如何才能规范建设互联网医院?如何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加便捷、高效、专业的线上医疗服务?河南出台全省首个针对互联网医院建设规范的省级地方标准——《互联网医院建设规范》。这是昨日记者从省卫生健康委获得的信息。
据介绍,《互联网医院建设规范》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牵头,联合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单位共同编制,标志着我省在互联网医院标准化建设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规范》通过调研省、市、县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需求与运行现状,按照规范性、适用性、先进性的原则,依据互联网诊疗的监管细则、管理办法和互联网医院执业评审细则,结合河南省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重点聚焦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架构、功能设计、网络建设等功能。
《规范》明确,互联网医院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系统,提供线上诊疗服务。互联网医院应拥有独立的工作场所,配备专门的服务电话,诊疗科目不应超出所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的诊疗科目范围。并且,互联网医院不仅应结合所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的专业设置,按照行业相关规定配备医师、护士、药师等人员,还应配备专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电子病历、药品质量安全及供应储备的管理人员。
《规范》要求,互联网医院开展线上诊疗服务时,医务人员和患者需分别完成实名注册,参保患者可凭医保电子凭证身份认证。由患者发起诊疗请求, 医务人员接诊后根据患者病情书写电子病历,开具电子处方、检查、检验申请单等;电子处方需由药师审核。患者线上诊疗的电子病历与线下电子病历格式保持一致;诊疗过程中的图文对话、音视频资料等应全程留痕、可追溯,病历保存时间应不少于15年。并且,患者病历等资料需严格管理,切实保护患者隐私。
为保障服务质量,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对互联网医院以及医生真实性、诊疗行为合规性、药品处方合理性和诊疗过程规范性等进行实时监管与预警。
记者 王红
拍头拍出“脑血肿” 养生莫变伤身
医生:老年人锻炼应遵循科学原则,结合个人体质
“砰、砰、砰……”叶老先生正在用自己独创的拍头养生大法进行每天的锻炼,他认为每日拍头可以“通血管、防痴呆”,可今年入夏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右侧的手脚都使不上劲,走路也变得摇摇摆摆,他以为是上了年纪,便去医院检查。这一检查,发现老先生左侧大脑存在大量硬膜下血肿,压迫脑组织导致中线结构移位,存在急性颅内压增高风险,随时可能引发生命危险,而造成该情况的罪魁祸首则是大爷每日必锻炼的拍头养生法。
拍头养生法百害而无一利
10月22日上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张刚中说:“老人的颅骨较薄,长期用力拍打头部,会使颅内血管反复受到冲击。”他具体解释,老人拍头之所以会导致颅内出血,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使他们对这种外力撞击的耐受性极低。而且,老年人普遍存在脑血管硬化问题,血管壁失去了年轻时的弹性,变得脆弱易损。就像老化的水管一样,稍受外力冲击就可能破裂。
此外,一部分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该错误养生行为会持续损伤血管壁,使其更加脆弱。老年人的颅骨和脑组织缓冲能力减弱,骨质疏松的颅骨和萎缩的脑组织无法有效吸收外力冲击,使脑血管直接承受拍打带来的压力,最终导致出血。
医生:部分养生法不可尝试
在各大社交平台查询得知,老年人自创的养生法不在少数,这些锻炼方法有的有一定道理,但大部分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存在安全风险和科学锻炼误区。
如近年来新兴的柔力球锻炼方式,柔力球是一种结合太极拳理念与现代球类运动特点的健身项目,其锻炼方法以“柔、圆、退、整”为核心,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与身体控制力,如果动作幅度适中,基本没有风险。
而干擦背则需要注意力度,张刚中解释:“适度摩擦确实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皮肤有一定按摩作用。但用力过猛或频繁摩擦,容易损伤皮肤屏障,尤其是老年人皮肤较薄,可能引发皮炎或感染。”
一些老人会在山上公园内捡一把松针,宣称可调节体重或油脂,但无科学证据支持其功效。而且松针可能含有毒性成分如松香酸等,长期饮用可能损伤肝脏。
此外,还有一些老年人一起呼喊,他们称之为“吊嗓子”,认为通过呼喊可以提高肺活量、通过情绪释放缓解压力,而长期的“吊嗓子”容易导致喉部充血、水肿,产生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甚至可能造成缺氧晕厥的后果。
吊脖子、爬行、撞击等,也是当前老年人容易误入歧途的养生大法。
吊脖子看起来像临床上的牵引治疗,但实际上不可取,因为人的颈椎能承受的重量仅25公斤左右,盲目吊脖健身容易造成损伤神经和脊髓,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高位截瘫。
爬行虽然说是一种全身性运动,可以达到锻炼全身的效果,但爬行运动并不适合所有老年人,患有肩周炎、肌肉劳损、颈椎或腰椎椎间盘突出以及眼部疾病的人,不适宜爬行健身。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也不进行爬行锻炼,以免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发生晕眩。
撞击这种运动分为很多派别,如撞墙派、撞树派等,很多老年人误以为用后背撞击借此刺激穴位和经络,缓解肌肉僵硬,促进血液循环,但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开始退化,易缺钙、骨质变脆等,与硬物碰撞易造成皮肤软组织挫伤,甚至骨折,还可能损害内脏器官。
养生锻炼应遵循科学原则
张刚中特别提到,老年人正确安全的养生锻炼应遵循科学原则,结合个人体质。从低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开始,逐步增加强度与时间,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根据年龄、健康状况选择项目,慢性病患者需咨询医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每日5~10分钟拉伸。运动前后充分热身与放松,监测心率,若出现胸痛、头晕立即停止。注意补水与饮食,避免空腹或饱餐后锻炼,选择平整场地与合适装备。警惕常见误区:避免撞墙、松针泡水等高风险“偏方”,不盲目模仿高强度训练,长期单一运动易导致肌肉流失,需结合多种类型。
张刚中建议,健康、安全、科学的养生锻炼方法核心在于“适度、持续、安全”,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健康目标。
本报记者 黄栖悦
140多岁皂荚树:
走出“课本” 藏着一代代人的童年星光
在郑州管城区南关小学,藏着一个温暖的“秘密”——一棵从全国语文课本中“走”出来的皂荚树,正在这里静静生长。
课文《高大的皂荚树》是无数人的集体记忆,而在这里,记忆有了真实的模样。
这棵17米高、140多岁的古树,比课文里描写的更加枝繁叶茂。它从书页间悄然走出,成了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师长与伙伴。
让课文活起来的树
“12年前我刚来学校报到,就被这棵树震撼了。”翟晶晶老师站在树下回忆道。那年秋天,她作为新教师走进校园,第一眼就看到树上挂满皂荚,树下围着一群捡果子的孩子。
“那个画面,让《高大的皂荚树》里的每一个字活了起来。”翟老师说,现在教这篇课文时,学生们会兴奋地指着窗外:“老师,那边的叶子黄了!”“那根树枝又长长了!”
12年过去,翟老师褪去青涩,送走了一届届学生。皂荚树却始终守在那里,用飘落的果实记录着时光流转。
“每年秋天,皂荚树缀满果实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我们都会去捡皂荚。”四年级学生陈一菲说。
树下满是皂荚,南关小学的操场就成了孩子们的寻宝地。他们蹲在皂荚树下,仔细搜寻着坠落的果实。翟老师说:“大家还会把皂荚压出粉末用来洗手,孩子们都知道皂荚是大树送给他们的特别礼物。”
老街、古桥与百年树影
要理解这棵树的厚重,还得从校门外的南关街说起。
80多岁的退休教师王老师记忆犹新:“1958年我刚来教书,老教师就告诉我,这棵树不简单。这里原本是座神庙,1937年改成小学时,树就在了。”
从老郑州的“阜民门”,到清乾隆年间的熊儿桥,南关街自古车水马龙。这棵树听过商旅驼铃,闻过庙宇香火,最终选择留守于此,聆听87年的琅琅书声。
“我上学时就在树下玩。”“我孙子现在也在这里读书。”——在老邻居们口中,一棵树串起了几代人的记忆。
最深情的告别
“那是我们离大树最近的地方。”翟晶晶还记得,她来学校没多久,学校在皂荚树的枝干间搭建了一座“梦幻书屋”,她和学生在树屋里读书时,能听见风吹过皂荚的沙沙声。从此,这里成了孩子们最向往的角落。他们坐在树屋里读书、说悄悄话,看着皂荚从青绿变成金黄。
但好景不长,树屋存在的这几年,皂荚树却遭遇树干营养不良,有枯枝的情况发生。
“必须拆除。”5年前,学校邀请园林专家给出了建议。拆除树屋成为第一要事。消息传来,整个校园都笼罩在不舍中。拆除前一天,很多孩子自发来到树下,和树屋做最后的告别。
有个小女孩把脸贴在树干上说:“大树,你要好好的。”拆除那天,工人小心翼翼地将木板一块块卸下。树下围满了孩子,几个女孩忍不住哭了。翟晶晶老师红着眼眶安慰他们:“我们是在给大树‘减负’,让它更好地生长。”
生根发芽的爱
为了让陪伴更亲切,学校还为同学们创造了“南南”和“小小”两个皂荚宝宝精灵。
每年开学,新生都会收到这份特殊礼物,让精灵陪伴6年童年时光。在这所小学里,最年长的“教师”就是这棵皂荚树。它不言不语,却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生命、陪伴和爱。
皂荚树静静伫立,等待新的故事在枝叶间生长。它的年轮里藏着几代人的童年,它的绿荫下孕育着美好的明天。
无论孩子们走得多远,只要想起母校,就会想起那棵会洗手的皂荚树,想起树下捡果子的午后,想起被大树温柔守护的童年。
而皂荚树也会记得每一个孩子;
记得1937年庙宇改学堂时的第一声钟响;
记得1958年王老师初登讲台的青涩;
记得12年前翟老师入校时满树的欢迎;
更记得此刻正在树下读书的四年级学生陈一菲。
本报记者 张思沛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