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的“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国内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深入探讨裴李岗时代在中国史前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挖掘中华文明根脉。
此次研讨会以“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为主题。裴李岗文化1977年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为研究仰韶文化来源提供了新材料。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文化和周边地区文化发生了较多联系,从而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这个时期又可称之为裴李岗时代。裴李岗时代也是中华文明开始起源的时期。此次会议为专家学者们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裴李岗文化的丰富内涵,厘清中华文明起源的早期脉络,更能为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与文化根脉提供关键学术支撑,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劲动力。
在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从多角度展开研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钱耀鹏将鼎作为研究对象,认为首先发现于裴李岗文化的陶鼎开启了中国史前文化统一性的帷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指出陶鼎最早的实物证据发现于裴李岗时代的舞阳贾湖遗址第二期早段,以鼎罐壶随葬品组合为主要载体的葬礼形式发明之后,也是最先传播到了嵩山周围的裴李岗文化分布区,形成最早的鼎文化圈,并逐渐传播至其他地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主张应在精细的时间刻度的基础上开展裴李岗时代长江中游与中原的互动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指出上山文化发现了最早的稻作与定居证据,将之比作“钱塘江流域的稻作文明之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高度评价了裴李岗文化的重要价值,并从考古研究的角度论证了嵩山地区在距今8000年左右裴李岗文化初步形成了一个文化面貌较为统一的文化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分享了贾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肯定了贾湖遗址与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关键性地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孙金松以与裴李岗文化同处距今8000年前的文明起源时期的裕民文化为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靳桂云探讨了裴李岗时代的生业经济,指出这一时期生业经济具有区域特点多样性、野生食物资源占较大比重、水生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食物生产活动的普遍发生等显著特点。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鲁鹏分析了裴李岗遗址的地貌、生业与聚落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强介绍了2018年-2024年裴李岗遗址旧石器晚期到裴李岗文化时期遗存的发掘情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立新将汉代以前西辽河流域与嫩江流域的聚落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低强度的经济开发,才是维持生态脆弱地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李昌宏认为临潼芷阳发现的史前墓地是研究仰韶文化起源的新线索。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学科与科研办公室主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张建结合考古发现论证了嵩山北麓地区也应为裴李岗文化的重要分布区。
在主题报告环节圆满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随即围绕会议主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坦诚分享了宝贵的学术心得与实践经验,并重点介绍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现场思想碰撞频繁,学术氛围尤为浓厚。
9月6日上午,结合研讨会主题,与会专家分别对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裴李岗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将考古理论与遗址遗存深度对接,为精准把握两处遗址文化内涵、研究史前文明提供了直观参照,为更好地挖掘、阐释和传播中原文化根脉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 左丽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