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抗日题材剧情电影《三进山城》在全国上映,该片通过八路军某部连长带领战士英勇机智地与敌人反复较量,终于胜利粉碎日寇“扫荡”计划的故事,生动演绎了抗日军民不畏强暴、骁勇善战的英雄风貌。无独有偶,在抗日战争时期,同样有位侦察员有胆有谋,三进登封县城探查敌情,为收复登封巧立新功,被传为美谈。
赵金贵,1919年出生,河北省大名府人,1944年9月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组建时的三十五团侦察员。由于他机智灵活,收集的情报对取得战斗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部队首长称为“侦察能手”。
1945年8月初,围攻登封县城前夕,他奉命查明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和敌人动向等情况。
初进登封
太阳刚刚升起,赵金贵便头戴草帽,肩挑扁担向县城北关走去。老远看到日军岗哨在盘查行人,他就机智地买了几个大西瓜放在菜筐底下。到城门口时,日军哨兵端着刺刀在他面前晃了晃说:“放下东西,要检查。”
他小声对日军哨兵说:“西瓜是送给中队长的,你带我去见太君好吗?”
在敌哨兵的带领下,他担着菜筐来到一所四周架着电网、戒备森严的大院。中队长掘江听到有人送来西瓜,便急忙出来。赵金贵故意把黄瓜、瓠子、韭菜、辣椒等撒了一地,慢腾腾地在那里分拣。他边拣边两眼扫视着正在操练的日军队伍和大院的周围情况,把敌人的兵力、装备和工事设置等看得一清二楚。
那个日军士兵说:“送完快走!”他嘴上应允,把菜收进了筐子里担着就走,出了日军兵营之后,继续穿大街走小巷,边走边叫喊着:“黄瓜、韭菜、葱,贱卖啦……”来到十字街口中心大碉堡附近时,他把菜筐一放,手拿草帽借故搭茬儿卖菜,心里却暗暗盘算:“我还要担着菜走遍登封县城哩。”
顺利完成侦察任务回到部队,向领导汇报情况时,他把裤腿往上一捋,指着腿上用笔画得密密麻麻的勾、点、圈,说:“都在这里。”
领导哈哈大笑说:“你腿上成了八卦图啦。”他拿出标有登封县城的军用作战地图,边听边往上面标定,一会儿就标出了敌人兵力部署、工事分布、火力配置等完整的敌情图。
二进“山城”
战斗快要打响,急需核实敌情有无新的变化。赵金贵奉命再次进城。
他腰间别着镰刀,肩上担着柴,走进东关后,不慌不忙地叫卖柴火。突然背后几个伪军猛追了上来,一把抓住柴火担子骂着说:“叫你站住,为什么还要走?我看你是八路军探子。”
赵金贵摸着嘴巴若无其事,故作镇静,他指指耳朵,摸摸嘴巴,摇摇头。
不知所措的敌巡逻队长只好把“哑巴”送交伪军中队,伪军官用手枪在他面前晃了晃威胁说:“再不说,就把你枪毙了。”他还是摇摇头默不作声。
那家伙见他神态自如,冲士兵发火撵他出去。赵金贵指了指那担柴火,望着伙房,摸摸嘴,意思是说:“我没吃饭,把柴送给你们就管我吃一顿饭吧。”在一旁看热闹的伪军无奈同意。赵金贵担起柴就往敌人伙房走去。他边吃饭边观察情况,狼吞虎咽吃个饱走出了县城。
见到战友,他哈哈大笑说:“这次运气不好,一进城就被敌人抓了去。我只好装聋卖哑,骗得敌人信以为真,还请我吃了饭。”大家听后,也都乐得哈哈大笑。
三进“山城”
为了全面核实敌情,部队首长要他三进登封。
那几天,敌人查得更严,风声很紧,很少有人进城卖煤,他认为这是个机会,便装扮成卖煤的再闯虎穴。
他头戴破草帽,身穿矿工服,牵着毛驴驮着煤绕道大金店镇直奔登封城。穿大街走小巷,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边走边观察敌情。当途经伪军岗楼时,他隐约地听见有吵闹声:“老日想扔下我们当替死鬼!”闻听此言,他立即警觉到鬼子兵企图溜掉。周边居民群众也在议论着:“看风声要打仗了。眼下,县城里除千余名二鬼子外,老日连伙夫在内也不过百余支枪,能顶得住吗?”一个老头插话:“有人讲鬼子兵都收拾行李啦,看样子企图溜之乎。”他连夜赶回部队向领导汇报敌情有变。领导决定:立即行动!
1945年8月24日,收复登封。
赵金贵三进登封摸敌情,战友为他编了一首打油诗:不是演员会装扮,装扮起来赛演员。是八路,是百姓,鬼子伪军难分辨……1990年,赵金贵病故。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