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丨1938年,抗日游击队攻进了济南城

2025-08-2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 赵晓林 供图

济南泉城广场东北侧护城河上,有一座南门桥。80多年前,桥北端矗立着雄伟的济南城墙南门城楼——这也是“南门桥”名字的来源。就是这座城门,见证了发生在87年前由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场艰苦战斗。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赵晓林 李雪萌


济南攻击战 抗日初期地方游击队攻打大城市的先例

1938年8月13日拂晓,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攻入被日军侵占的济南城。这在当时可是一场非常震撼人心的抗日战斗。

这场攻击战是怎么发生的呢?

1938年1月,曾任冯玉祥部教导总队总队长的抗日爱国志士孟昭进,在家乡邹平县麻姑堂村组织成立了“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孟昭进被推举为总司令。

2月下旬,孟昭进与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取得联系,在邹平县明家集设立了两军联合办事处。两支部队交换抗日情报,互派干部,协同作战。不久,两支部队联合起来攻下了章丘、济阳、莱芜等县城。到了1938年5月,义勇军已发展到1万余人,成为当时山东境内最大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力量。

7月下旬,国民党六十九军军长、山东省代主席石友三和共产党驻六十九军党代表张友渔,在蒙阴县龙亨镇召开军事联合会议。会上,孟昭进谈了攻打济南的想法,得到了张友渔和石友三的支持。会议之后,孟昭进便开始侦察敌情,积极进行进攻济南的准备。

8月13日,“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5000余人与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派出的一个营的兵力一同发起了济南攻击战,并且从南门、东门攻进了济南城。

战斗中,义勇军和游击队得到济南市民的大力支援,他们给前线士兵送去食物,并帮着救护伤员。在济南人民的支持下,义勇军和游击队同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激战三昼夜,歼灭日军500余人、伪军500余人,并使津浦、胶济铁路陷入瘫痪状态,让日军的补给运输受到严重的影响,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14日,面对日伪军的反扑,为了避免更多伤亡,义勇军和游击队撤出济南。

此次济南之战,杀伤日军和汉奸千余人,使胶济铁路交通中断数日。我军阵亡70多人,伤400多人。

济南之战是抗日初期地方游击队攻打大城市的先例,是“山东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在抗日战争史册上书写的一页光辉篇章”。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 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济南的党组织坚持敌后抗战,先后创建大峰山、平阿山区、齐济临商、章历泰边区、邹长抗日根据地。

大峰山坐落济南城区西部的长清区,为长清、肥城、平阴3县市区边沿中心,与肥城山区相连,也称长肥山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同泰(安)肥(城)山区、平(阴)阿(东阿)山区相呼应,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11月,日军步步向济南逼近,济南危在旦夕。在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济南即将沦陷的紧张形势下,长清的魏金三等共产党员决定将长清县的抗日活动重心从县城向农村转移,首先转移到魏金三的家乡——县城南部山区的南坦山阎楼村,他与这里的群众有密切联系,为抗日斗争活动深入、迅速地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1月初,魏金三在此建立中共长清县坦山临时党支部。同年6月成立中共长清第一届县委;11月,将地方游击队整编为长清独立营,魏金三任政委,之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累计作战23次,动员群众2000余人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培养军事干部40余名,输送兵力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

1939年6月,中共长清县委召开由全县60多名代表参加的会议,选举产生了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至1939年8月,全县各乡镇均建立起中心党支部,各区、乡、村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形成了比较巩固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泰西地委授予长清县“抗日模范县”称号。到1940年春,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已经比较巩固,长清县的抗日斗争蓬勃开展。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长清(大峰山)坚持抗日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

诞生在古寺里的人民抗日力量

在济南市章丘区普集街道三山峪村北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古寺,这里就是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的诞生地——石峪寺。寺门外空地上竖立着“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旧址”文物保护石碑。寺庙内建有“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纪念馆”。

1937年12月,日军侵入济南,章丘跟着沦陷。1938年2月16日,李曼村、宋怡翔、方子成等人率领70多名爱国志士,在三山峪村北石峪寺宣布起义,正式成立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李曼村任司令、宋怡翔任指导员、方子成任参谋、陈英任政宣员,章丘人民武装抗日、保家卫国的烽火从这里燃起。至此,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正式成立,揭开了章丘人民武装抗日、保家卫国的序幕。

在第一支抗日武装的影响和带动下,不久后,章丘又成立了第二支、第三支抗日队伍。章丘早期的三支抗日武装后均被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编。其中,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六支队二十一中队,在章丘境内活动不久即赴外地作战,融入抗日斗争的滚滚洪流,在战场上屡建功勋。

鲁中抗日根据地

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

在济南市莱芜区,有一座反映鲁中全民抗战的综合性纪念场馆——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走进展馆,可以看到700余幅图片、600余件文物,还有15处场景,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鲁中地区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及抗战史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鲁中地区中共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创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为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其一、二、四支队在泰安、莱芜一带以及沂蒙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鲁中抗日根据地。

党中央对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十分重视。早在1938年1月,党中央在给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信中就指出:(山东)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鲁中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组建抗日武装,英勇杀敌,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争,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的残酷“扫荡”“清剿”“蚕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14年、1928年,日军就曾入侵过古城济南。1937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更是对济南进行了8年的侵略统治,使得济南成为近现代以来遭受日本侵略最深重的中国城市之一。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济南爱国民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书写了一幕幕抗日救国的壮烈诗篇。

济南是一片有着深厚革命历史文化的红色热土,抗日战争的烽火曾在这里燃烧。光辉的革命历史,众多的抗日战争遗迹,铸就了这座红色之城的英雄精神,一代代济南人传承着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展现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