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丨芷江:从“胜利之城” 到“和平之城”

2025-08-2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付湘云 摄

八月的芷江,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在七里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庄严肃穆,“血”字造型的受降纪念坊历经八十载风雨洗礼,依旧巍然矗立,在骄阳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莎


一纸降书:历史时刻的永恒见证

1945年8月21日,一个永载史册的历史时刻在芷江定格。当天11时15分,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乘坐的飞机降落在芷江机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内展出的照片上,日本一方人员直直地呆坐着,眼睑下垂,透出几分无奈和沮丧。

受降典礼在芷江七里桥飞虎队的营地举行。受降会场位于一栋西式平房,布置得简洁而庄重——两张长桌相向摆着,上方为受降代表席,下方为投降代表席,会场另一端设有观礼席和记者席。靠门一端为译员席,另一端为记录席。

今井武夫一行人步入会场,向中美代表鞠躬,中美两国代表表情严肃,没有还礼。

工作人员用中、日、英三国语言宣读投降备忘录。宣读完毕后,两份早已准备好的《受领证》和毛笔墨盒递交到今井武夫面前。今井武夫颤抖着手在《受领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加盖了一个椭圆形的朱红印章。

中外记者的镁光灯此起彼伏,将这历史性的一刻永远定格。

“芷江人民最早见证了这扬眉吐气的重要时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看来,芷江不仅是中国战区受降之地,更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之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福地。

军事重镇:胜利基石的深层密码

历史为何最终选择芷江作为侵华日军投降仪式的举办地?这座掩映在武陵山深处的小城,何以承载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

芷江素有“全楚咽喉,滇黔门户”之称,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钟灵毓秀的湘西山水边城。

“选在芷江受降,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吴建宏认为,这是由其显赫的历史地位和雄厚的军事实力决定的。

这里是湘西会战(芷江保卫战)这一辉煌战役的胜利之地。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中国军民在这里谱写了抗战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之一。这场战役不仅歼敌2.8万余人,更以中国军队的完胜告终,成为抗日战争十大战役的收官之战。

其次,芷江拥有当时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受降前夕,这座小城俨然成为军事重镇,驻扎着220多个军政机构,兵力最高峰时达20万之众。这里云集了中美空军13支精锐部队、陆军17支劲旅、海军2支舰队以及10个宪兵团,特别是驻芷江的飞虎队,人数一度超过6000人,形成对日军的强大威慑。更令人瞩目的是,中美苏三国在芷江机场集结了400余架先进战机,完全掌控了湖南上空的制空权,为受降典礼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芷江地处重庆、昆明、南京之间,是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便于调动相关部队警卫护航芷江受降,也为日后空运部队接收南京及各地日占领土提供可靠保证。

和平薪火:文明传承的时代使命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芷江便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系统性地推进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和平文化的弘扬。

“芷江立足丰富而独特的和平文化资源,培育和擦亮和平文化品牌。”芷江和平文化研究会负责人田均权说。

30余年来,芷江持续深入推进这项文化工程,专业团队走遍大江南北,搜集整理芷江受降史料、芷江机场建设档案、苏联空军驻芷江文献等珍贵历史资料,对受降纪念坊、抗战胜利受降典礼会场旧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中美空军联队指挥塔及俱乐部旧址等二战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新建受降亭、飞虎队纪念馆等纪念设施,让每一处建筑都成为会说话的历史教科书。

漫步今日芷江,和平文化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太和塔巍峨耸立,抗战纪念馆庄严肃穆;和平大桥、和平广场等设施鳞次栉比,整座城市成为和平理念的立体展陈。学术研究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芷江与高校合作成立的专门研究机构,让历史记忆在学术深耕中焕发新生。

最动人的是民间的和平实践。这里有唱着和平歌谣的演出队伍,有传递和平信念的使者,有将和平教育融入日常的学校和家庭。志愿者们走访抗战老兵,艺术家们创作和平作品,让和平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每逢重要纪念日,和平讲堂、论坛等活动让历史记忆代代相传。

截至目前,芷江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吸引了8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要和国际友人。

“和平之声”在这座英雄之城久久回荡,和平文化从这里传向五洲四海。2021年2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向全球公告,芷江获准成为第307座“国际和平城市”。


“空中飞虎”战长空 友谊长存写传奇

飞虎队纪念馆 付湘云 摄

芷江,作为日本投降重大历史事件见证地,以“胜利之城”享誉中外。同时,作为中美空军飞虎队大本营,也以“英雄之城”威名远扬。

7月29日,记者走进芷江飞虎队纪念馆,采访了多年致力于挖掘、整理和保护飞虎队史料的该馆馆长吴建宏,一起重温中美两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并肩作战结下的深厚友谊。

走进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大门,左侧矗立着4米高的陈纳德将军雕像,他身着美国空军军服,目光如炬。右侧是由红砂石制作而成的飞虎队群雕,7名飞虎队队员,或拿着飞机模型,或坐在炮弹上,个个精神抖擞。

“陈纳德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吴建宏介绍,1937年,陈纳德作为美国空军退役军官来到中国,主动请战,为中国抗日志愿服务。1938年,他在芷江创办中国空军第一所美式航校,1941年组建美国志愿航空队。随着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对日宣战。这支航空队先后更名为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驻华特遣队、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

1941年12月,美国志愿航空队在昆明首次对日空战,成功击落9架日机,己方仅1架飞机受损,中国军民盛赞其是“插上翅膀的老虎”。次年,由美国迪士尼公司总裁华特·迪士尼设计的“飞虎”形象——一只展翼的孟加拉虎,从代表着胜利的“V”字中飞扑而出,成为航空队队徽,寓意如虎添翼,飞虎队因此得名。

1943年8月,中美空军联队在广西成立。从这时起,飞虎队中开始有了中国籍飞行员。此后,中美空军联队与中国空军、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开始协同作战。

1945年4月到6月的湘西会战是中国军队对日军的最后一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日军企图攻占芷江机场,进而威胁重庆,“飞虎队”队员们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以制空权优势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在5月的一场空战中,飞虎队飞行员罗伯特?斯科特驾驶P-40战机,单机遭遇6架日军零式战机。他凭借精湛的飞行技巧,利用P-40战机俯冲速度快的特点,从高空俯冲而下,瞬间击落两架敌机,随后在低空与日军缠斗,成功摆脱追击。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展现了飞虎队飞行员的英勇与智慧。

在湘西会战期间,飞虎队出动战机2500余架次,击落日军战机200余架,炸毁日军车辆、桥梁无数,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而“飞虎队”队员与芷江百姓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45年3月,飞虎队飞行员约翰?威廉姆斯的战机在执行任务时被击落,他跳伞后落入日军占领区。危急时刻,当地村民老王冒着生命危险,将他藏在自家地窖里,每天给他送饭送药。在村民们的帮助下,约翰最终安全返回芷江机场。这段故事,成为中美友谊的生动写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负责领航和押送日本降机抵达芷江的,就是中美空军联队的6架P-51野马式战斗机。”吴建宏说,“飞虎队与芷江人民一起,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来首次取得抵抗外侮的伟大胜利。”

自2003年起,芷江定期举办国际和平文化节。“飞虎队”与芷江情缘再次延续。在2003年首届和平文化节,曾在芷江一次击落6架日机的美国飞虎队员迪克?罗西,在参观“飞虎队”原址时,与曾在“飞虎队”并肩战斗的芷江老人彭双桥、滕子元、刘道明重逢。几位老人激动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浸湿了脸庞,那一幕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2023年11月,芷江四中与美国斯科菲尔德中学缔结为“飞虎队友谊学校”。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格林多次来到芷江,看着芷江四中一张张青涩的面孔,他动情地表示,芷江对中美两国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他希望有更多的美国学生来到芷江,了解飞虎队的历史,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到美国与飞虎队老兵以及他们的后人交流。

从战火纷飞的岁月到和平发展的今天,飞虎队与芷江的情缘一直在延续。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超越了国界的隔阂,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玉捷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