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红色基因孕育美丽乡村

2025-08-3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初秋时节,潩水河畔,新郑市观音寺镇潩水寨,正以“水村山郭相映,古韵新风交融”的图景,展现革命老区的时代蝶变。

1938年春,共产党员李思孝在潩水寨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抗日自卫军,成立潩水寨抗日救亡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60多人,拥有20多支枪,成为新郑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力量。

1945年6月,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在这片革命烈士洒满鲜血的热土上,涌现了两位人民的好儿女。

一位是刘如骧,1933年在上海美专加入抗日民族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支持党的革命事业,他散尽家财,长期在长葛、新郑、开封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他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拷打,仍坚定不屈。1948年,他被党组织解救后委以重任,在赴新的工作岗位启程之际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长葛县委有很长一段时间设在潩水寨刘家大院,刘家的客厅和后院都秘密地设有撤退通道。另一位是刘一山,其家广泰源号内为联络处,因为是地下组织,当时活动地点不时在陉山、后河、潩水寨之间变换。

“刘如骧烈士当年变卖全部家产支持革命,35岁牺牲时身上还带着党组织的密信。”在村史馆烈士事迹展柜前,村支部书记向参观者讲述着这段历史。为激活红色基因,村民还自发成立宣讲队伍,讲述革命故事。

红色精神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村里建起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并依托流转土地370亩发展小麦育种技术,这一举措直接为村民增收近70万元,村集体增收28万元。

站在村里的观景台上,远眺万亩良田铺展,近观村民在文化广场健身,潩水寨正在建设集红色研学、农耕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力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书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篇章。

记者 张立 通讯员 杜国召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李佳露 统筹:赵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