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考古:以创新实践书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2025-10-1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在考古工地上一堂“中秋晚自习”、在博物馆内做一幅烧箔画,逛街惊喜邂逅“移动博物馆”……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围绕“郑是金秋 月满商都”的主题,推出“月满华章 知承千年”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将考古工地、博物馆与商圈空间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课堂,不仅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更让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对话。

多元场景融合,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课堂”

本次双节系列活动突破传统展览的静态模式,构建起“考古工地+博物馆+城市公共空间”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空间,内容覆盖考古探索、非遗体验、科学实践与节庆文化,真正实现了“让历史可触摸,让文明可感知”。

在考古工地现场,商都书院街、双槐树、青台等重要遗址面向公众开放,变身为生动的“城市考古体验课堂”。观众不仅能够聆听专业讲解,更可亲手触摸陶片、体验文物拓印、参与模拟发掘,在探方与地层间感受历史的真实脉动。

中秋之夜,书院街考古工地化身为“月光剧场”,将诗歌朗诵、专家分享与光影艺术融入遗址场景,实现了一场跨越3600年的浪漫对话。

在考古博物馆内,活动设计更具互动性与延续性。从国庆首日的“我为祖国送祝福”留言板与粘土画制作,到后续的京剧脸谱拨浪鼓、非遗烧箔画、宋锦珍珠画、纸藤灯笼制作、手绘月球灯及复古口金包等手作体验,系列活动层层递进,将传统美学与工匠精神融入指尖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移动博物馆”创新性地走进北龙湖金融岛、二七万象城和杉杉奥特莱斯三大商圈,以滚筒影册、文物复刻品、打卡盖章等形式,让市民在休闲购物中邂逅商代文明,开创了“商圈里的考古课”这一文化惠民新模式。

精心策划,提升公众参与获得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系列活动的成功,不仅源于内容的精彩,更得益于组织者在服务细节上的精心打磨,体现出以观众为中心的现代化文博服务理念。

“活动设计贴心周到”是不少观众到达活动现场后的感触。各活动均设置了清晰的参与指引和适度的社交分享环节,如发布活动影像至社交平台即可领取材料包,既激发了年轻人的分享热情,也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在“考古人讲考古”讲座结束后,主办方还为听讲的观众送上“假日咖啡券”,这一暖心举措让知识分享更具温度。

在“专业”方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尽可能地为公众提供保障,每场活动均有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或专家提供专业讲解与指导,确保了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在考古工地开放日,每日安排两场专家集中讲解,为公众与学者搭建了面对面交流的桥梁。

此外,文创兑换、露营休息区等人性化设置,也让出行的观众得以轻松享受一整天的文化之旅。

“不管是考古工地还是博物馆的体验活动,我感觉一家老小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多次参加活动的市民方女士表示,参与的每场活动都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如为儿童设计了挖掘月饼肥皂、手绘帽子等趣味环节;为青少年准备了宝藏任务书、北斗九星纹样拓印等兼具挑战性与知识性的项目;为年轻群体提供了适合社交媒体分享的打卡点与创作体验,这种精细化运营,确保了每位参与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乐趣。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回顾今年国庆中秋系列活动,不仅仅是节假日“休闲”,更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公共考古与实践上的一次深度探索。

系列活动拓宽了考古成果的转化路径,通过将高深的考古学知识转化为可体验、可操作、可传播的互动活动,成功打破了学术圈与公众之间的壁垒。从岗崔遗址的田野考古实践分享,到青台遗址“北斗九星”天文考古的科普,专业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走进大众,让考古成果真正服务于社会,惠及于民。

无论是考古体验还是非遗手作,都在青少年心中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几乎所有活动都可见亲子家庭的身影。当孩子在遗址上亲手拓印纹样,当他们在月光诗会上朗诵千古名篇,当他们的巧手制作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手工作品——文化的种子已悄然在心田埋下。这是“文明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生动实践,也是文化基因得以延续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节假日活动的持续举办,悄然塑造了城市文化生活的崭新范式。在双节期间,走进考古工地、参与博物馆手作、在商圈邂逅移动博物馆,已成为众多市民的过节度假新选择。系列活动的持续举办,不仅丰富了“文化假日”的内涵,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活力,为郑州注入了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底蕴,为文化传承贡献了“郑州考古”力量。

记者 左丽慧 文/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