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丨对话李馆地道战旧址守护人赵庆民: “红色钥匙”的守护与传承

2025-08-2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采访团队在李馆地道站旧址前与赵庆民(中)合影

赵庆民在地道入口处向记者介绍

开启地道门的钥匙 刘鸿桥 图

处暑时节,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李馆地道战旧址,槐树下的石凳被晒得发烫,风从绕了小屋一圈的玉米地吹来,带着拔穗后的清香。

赵庆民蜷着手指,轻抚过一串钥匙——嵌满土灰、锈渍,红柄磨成了白柄,像攥着半截旧时光。

“爷,啥呀?”两岁的孙子颠颠跑过来,小手扒着他的膝盖,肉乎乎的指头勾住钥匙串,铃铛似的笑声撞在院墙上,又弹回来。

他把钥匙往孙子手里塞了塞,眼里闪了一下。

“开地道门的。”他说。孙子把钥匙举到眼前,对着太阳照。

“爷,你老了给我爸,我爸老了给我。”孙子一脸天真,钥匙在他手里晃悠,像串会响的星星。

赵庆民笑了,摸了摸那串钥匙——从父亲的掌心,到他的,再到这双稚嫩的小手。有些沉甸甸的东西,在掌心中被一代代攥热了。本报记者 刘鸿桥/文 周甬/图

1

李馆地道守护人

记者:赵老师,您好!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以及您在李馆地道战旧址的具体职责。

赵庆民:我叫赵庆民,是李馆地道的守护人。我的职责主要是看守地道、维护地道。具体来说,一是打扫卫生;二是检查地道有没有损坏的地方,并进行维修。开放的时候就在这儿接待游客,给大家讲解。

记者:能说说您每天的日常工作吗?从早上到晚上具体做些什么?

赵庆民:我们这儿有规定,星期二、四、六开放。不开放的时候,我就去干点农活,屋后这一圈儿玉米地都是我种的,有3亩多;开放的日子,就一整天守在这儿,接待游客,给他们讲解地道的历史,里面东西的具体作用。

记者:最开始为什么会想起挖一个地道?

赵庆民:当时日军给的压力大,李馆人民开始转入地下活动。为了能有地方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共产党员赵修武、胡广田就想到在赵修武家里挖一个地洞,又考虑到地洞有进无出,等于坐以待毙,就想到挖出一条通往外面的通道,能进能出,来去无影踪,这是李馆地道的原型。

记者:李馆地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主要发挥了哪些作用?

赵庆民:作用大着呢。抗日战争时期,首先是让村民能撤退,其次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咱这地道还转移过中央的大人物,像李先念和被毛泽东称赞为“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的陈少敏,都通过这儿转移过。当时,杨朝起带领李馆村民和民兵利用地道消灭了日军、皇协军共320多人。

记者:当时用地道护送李先念等领导人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赵庆民:李先念当时要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走民权这边,李馆出了14个民兵,通过地道把他从李馆护送到向阳营,那边是解放区,过了黄河大堤就是敌占区,不敢走上面,只能走地道,确保安全转移。

记者:请您说一下李馆地道的概况?

赵庆民:咱这地道是1940年由赵修武开挖的,以李馆为中心,村里户户通,还连着周边18个村庄,总长25公里,可容纳1.4万余人。不过现在保存还好的就剩100来米了,里面有会议室、休息室、储粮室、转盘、卡口、陷阱等。现在很多没地方保留下来,因为用不到了。

记者:您刚才提到转盘,它是什么作用?

赵庆民:转盘是形容地道内部构造设计得像转来转去的迷宫一样,为了迷惑敌人。以前地道里没灯,漆黑一片。敌人下来后,咱民兵藏在隐蔽洞里,要是敌人过来,咱能用红缨枪、大刀干掉他们;要是敌人有枪,就等他们过去,从后边用绳或棍子勒住他们脖子。转盘能让敌人迷失方向,转来转去还在原地,出不去。

记者:除了转盘,地道还有哪些有特色的设计细节?

赵庆民:还有卡口,设计得很小。敌人要是放毒,咱能脱了衣裳把卡口堵住,毒气就过不去了。隐蔽洞也很关键,敌人拆了锅灶啥的,咱民兵藏在里面,等敌人过去就能动手。会议室是当时研究作战方案的地方,商量从哪儿出去、在哪儿消灭敌人。休息室呢,打仗时有伤员,就藏在里面,炕下边还有一层,能转移伤员和老百姓。就算下层灌水,还能转到上层,水最后会流回井里。

记者:每年来参观学习的游客集中在哪些月份?游客构成主要是?

赵庆民:游客主要是旅游团和学生。春节的时候人最多,每天能有一两千人;开放日平时每天也有四五百人。

记者: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您觉得李馆地道遗址能传递什么精神和价值?

赵庆民: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抗战历史,别忘了过去。我总和他们说,要发扬红色精神,铭记历史,不能忘了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

2

25年又10年——守护与传承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父亲为他的战友守墓25年,现在这担子落到您肩上,能讲讲这段故事吗?

赵庆民:这得从我父亲说起。我父亲12岁时,房子被日军烧了,没吃没喝,想抗日但部队嫌他小,后来找到杨朝起,跟着他挖地道干了两年。抗战时,父亲和杨朝起约定,谁先牺牲,活着的就为对方守墓,守一辈子。

父亲14岁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来打听得知杨朝起牺牲了,就给他扫墓,退伍后回来兑现承诺,在杨朝起墓前守了25年。2015年父亲病重,把我叫到跟前,说相信我能守护好地道还有战友的墓,我答应了他。守了10年了,那块墓就在离我这儿不远的地方。

记者:您为了守地道,放弃了建筑队的高薪工作,能说说这个决定吗?

赵庆民:当时我领着建筑队盖房,一年能挣10来万元。但答应父亲后,我就把建筑队解散了,来这儿守地道,到现在有10个年头了。现在每年政府补助6000元,钱多少不重要,主要是兑现承诺,完成父亲心愿,传承红色精神。

记者:作出这个决定时,家人支持吗?

赵庆民:一开始家人不同意,毕竟没了经济来源,爱人还跟我闹过。但我慢慢跟他们沟通,后来爱人理解了,现在她在外打工挣钱,每年就春节回来一趟,我们一年就见几天。虽然辛苦,但为了传承,没办法。

记者:这10年您付出了很多,舍弃了很多,您觉得为了守护地道和守墓值得吗?

赵庆民:肯定值得。这不是挣钱多少的事,是精神传承。只要我能走能动,就一直守在这儿,等我不行了,就交给儿子。

记者:您儿子愿意接下这担子吗?

赵庆民:我慢慢跟他沟通,他现在基本能理解。

记者:那您儿子之后再往下呢?

赵庆民:有次我两岁的孙子坐我腿上玩呢,拿着我这串钥匙说:“爷,你老了给我爸,我爸老了给我。”听着心里特别舒坦,觉得红色精神能传承下去。

记者:这串钥匙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赵庆民:这串钥匙是父亲传下来的,就是开地道遗址各个门的,是一种传承,从父亲到我,以后再到儿子、孙子。

3

守护李馆地道的钥匙

记者:您小时候常来地道玩吗?地道对您有什么影响?

赵庆民:小时候常来玩,那时候地道没现在长,还很低,爬过去一身土。那时候就觉得地道特别神奇,没想到后来会成为守护它的人。

记者:您对“守护”如何定义?未来有什么打算?

赵庆民:只要我活着,就一直守下去。墓虽然按风俗归了祖坟,但我心里一直记着父亲的承诺,会一直陪着他的老连长。地道这边,就盼着红色精神能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李馆地道的历史,别让它被忘了。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