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汉代时期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又承载着哪些独特的历史与文化?
5月4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策划的“五一”系列活动“触摸历史深度 感知华夏文明”之“考古人讲考古”讲座,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举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项目负责人刘文科副研究员,根据郑州地区出土的画像砖资料,以《汉画上的郑州风华》为题,通过一幅幅古朴生动的汉画图案,引领公众穿越时空,聆听那些尘封千年的文物故事,感受汉代郑州的社会百态与悠久历史。
汉画,作为汉代艺术的重要载体,其材质多样,包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与文明。从汉三阙上的“蹴鞠图”,到打虎亭汉墓壁画上的“相扑”,从“斗鸡图”的激烈对抗,到“轺车出行”的庄重仪仗,每一幅汉画都仿佛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不仅细腻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点滴生活,更是华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生动见证。
讲座中,刘文科副研究员以郑州地区出土的考古资料为主线,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图文并茂地展示郑州地区画像砖的材质、特征、图案等,向公众讲述了郑州汉画所勾勒出的汉代社会,揭开了“汉画”的神秘面纱。
“大家知道吗?在郑州二七广场附近的汉代墓葬中,就出土了图案丰富的画像砖。”刘文科副研究馆员的讲述,让听众们深刻感受到,汉画虽然历史悠久,却与我们并不遥远。考古工作者通过精心拓印,将这些异彩纷呈的珍贵图案完整地保留下来,让它们的历史印记得以再现和传承。一幅幅描绘汉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信仰、人与自然关系的画像,在考古人员的辛勤还原和修复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着汉代社会的点点滴滴,也散发出新时代的气息。
在对汉画的解读过程中,刘文科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采用穿越时空的叙事方式,将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巧妙穿插其中,让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身临其境地感觉到了汉代社会的风貌与历史的气息。同时,他们对考古学的概念、原理、方法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对考古学的认知也得到了极大的刷新。
此外,刘文科副研究馆员还对汉画上马匹数量和骑乘方式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图片展示,再现了古人出行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礼仪规制的讲解,进一步挖掘了汉朝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画像砖的表面描绘,到礼仪文化的社会规范,讲座内容循循善诱、层层递进,让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原来一幅小小的汉画,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考古真的太有趣了!”一位参与此次讲座的小朋友兴奋地说道。
随着阙楼、歌舞娱乐、打猎兽斗、图腾崇拜等一幅幅汉画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图片展示,“五一”假期的“考古人讲考古”讲座也渐渐接近尾声。在小结环节,刘文科说:“考古工作将会帮助我们复原历史,让我们以及后人能够看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这,便是我们从事考古工作、研究发掘史料的意义所在。”
记者 李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