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月丨“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发展研讨会在郑召开 感谢郑州让我们拥抱少儿舞蹈盛宴

2025-08-0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7月30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第四场演出在郑州大剧院温情上演

7月31日上午,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发展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界专家学者、资深编导及教育工作者,围绕少儿舞蹈的美育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新时代少儿舞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让少儿舞蹈作品扎根生活传递真情

“少儿舞蹈的筋骨与温度,归根结底源于创作者与教育者的共情和格局。只有蹲下来融进去,用生命温度去对话,才能从孩子本身的世界里提炼出最纯粹最灵动的舞蹈体会。”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一级导演孟艳在主旨发言中强调,少儿舞蹈创作需“蹲下来用生命温度对话”。她提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完善人才研修机制、创新展演传播模式等系统性建议,呼吁通过“诊断式辅导”“专题性汇演”“数字化资源库”等方式,让更多少儿舞蹈作品扎根生活、传递真情。

“‘小荷风采’很明显是要为特定的年龄群体,针对他们的心理,还有他们比较熟悉的生活人物去创作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技术性以及城镇化方面思考得更多一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马云霞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忧虑”为切入点,肯定了本届展演作品在题材多样性、形式创新性上的突破。她特别提到《绿豆芽》《骑马驾驾》等作品对儿童天性的释放,同时呼吁警惕“技法过度”倾向,并建议建立公益性少儿舞蹈节目库,为基层机构提供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优质资源。

“少儿舞蹈不是单纯地去跳地域文化符号。如何让其回归到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以放大而充满生命力的情境切入,才能让文化符号产生更多新的形象表达。”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张麟聚焦地域文化转化,提出“儿童视角下的文化新空间与新形象”创作理念。他指出少儿舞蹈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不应停留在符号拼贴上,而需通过儿童的感性认知与直觉思维,实现传统基因与当代审美的有机融合。

“少儿舞蹈的审美本质就是童真童趣,需在‘极致表演、准确创作’与‘符合少儿形象情感’间寻找平衡。”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汪洌特别关注民族民间舞创新传承中的平衡问题和时代精神表达的方向。他认为,少儿民族舞蹈创作的核心在于传递“民族性格与情感”,而非机械模仿成年舞团的“风格训练”。其提议成立全国少儿舞蹈创作专家库,组织优秀编导通过网络平台“一对一/一对二”辅导有创作意识的年轻教师,促进创作经验直接交流,助力年轻创作者突破迷茫。

江苏省舞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吴凝从“童心—视角、童真—情感、童趣—手法”三维框架出发,强调创作需“以儿童为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姚磊强调艺术应区别于生活,需通过聚焦核心文化内涵、简化结构、适度创新等编创思路提炼凝练生活,展现生活与文化之美,在儿童心中种下文化种子。

让儿童在快乐参与中培养审美感知力

北京市少年宫舞蹈教师孙晓哲分享了思政教育与少儿舞蹈创作融合的实践经验。她以作品《延安如歌》为例,通过延安保育院孩子的视角,再现“纺线织布”“窑洞灯火”等历史场景,让青少年在艺术实践中传承延安精神。她提出,少儿舞蹈需聚焦思想品德、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六大教育维度,让思政教育“有血有肉、走进童心”。

一线编导的创作智慧与教育情怀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向78岁的“国宝级”少儿舞蹈编导曹尔瑞致敬,作为业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曹尔瑞不仅口碑卓著,更以“耐住寂寞、坚守大爱、担当奉献”的信念,一生专注于少儿舞蹈事业这一件事。她始终秉持匠心,每一届“小荷风采”都有她的作品,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赢得了全国少儿舞蹈界的广泛敬重。

“尽管我们的作品都很小,但是从作品选材中透出我们的立意。”河南省少儿舞蹈专委会顾问曹尔瑞强调了艺术创作基本规律的重要性,并以新作《绿豆芽》为例,分享了“从生活观察到艺术凝练”的创作历程。她通过观察绿豆“喝水膨胀—破壳发芽—顶开重物”的生长过程,提炼出“咕咚咕咚”的喝水声、“由绿变白”的色彩变化等核心意象,用儿童化的肢体语言展现生命成长的力量。她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要区别于生活,唯有捕捉事物本质,才能让作品直击人心。”

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陈思颖则聚焦红色题材的创新表达。她在《穿过红色的光》中,以烈士陵园参观为线索,通过“斗笠道具”“战士雕塑”“鲜花传递”等意象,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情感体验。作品结尾“烈士微笑回望”的设计,既升华了主题,又避免了说教式表达。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副校长宁治提出,少儿舞蹈教育需与专业舞蹈教育“协同发展、各美其美”。他呼吁关注低龄段作品创作,通过“简单主题、熟悉人物、2~4分钟时长”的节目设计,让儿童在快乐参与中培养审美感知力。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副校长陈庆烨则建议专业院校教师走进“小荷风采”,学习少儿编导“突破成人思维、捕捉童真视角”的创作智慧。

童心是起点,童真是底色,童趣是翅膀

“少儿舞蹈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文化传承与育人铸魂的双重使命。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贾湖骨笛到殷商祭祀舞,从汉唐百戏到宋代民间舞,中原舞蹈文化始终薪火相传。”河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舞协古典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韩瑾表示,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在河南郑州举办期间,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艺术风采,更展现了编导们以独特创意为儿童成长赋予的无限可能——他们用丰富灵感让每一朵“小荷”在艺术沃土中绽放独特光彩,也为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快乐。

“这3天虽然推荐工作略显辛苦,但是我个人的幸福感、震撼感、兴奋感爆棚。感谢郑州这个城市,感谢河南省舞协,让我们拥抱了这一场少儿舞蹈的盛宴。”中国舞协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吕萌作为首次参与“小荷风采”展演的委员,分享了3天推荐工作的深刻感受,并强调童心是起点,童真是底色,童趣是翅膀。

经过一天的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达成多项共识:一是坚持“儿童为本”,创作需贴近儿童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避免成人化、功利化倾向;二是强化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地域传统与民族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实现“以文化人”;三是完善生态建设,通过评价体系改革、人才梯队培养、数字化资源共享等举措,推动少儿舞蹈教育均衡发展。

本次研讨会呈现出“成绩说足、经验谈够、问题谈透”的鲜明特点。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夏小虎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小荷风采”历经27年发展,已成为展现少儿舞蹈艺术成就、推动行业交流的国家级平台。他提出,少儿舞蹈创作需坚守“童心、童真、童趣”核心,打破舞种边界与专业隔阂,在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创新突破。他强调,少儿舞蹈工作者要以“对标20年后国家建设者”的长远眼光,将艺术教育融入人才战略培养大局,通过“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艺术实践,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美、创造美、传递美。

本报记者 苏瑜/文 徐宗福/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