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戏|戏曲院团唱响“古调新声”

2025-09-1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七夕当天,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郑州有戏·流动的艺术”沉浸式文艺演出首秀在阜民里温情上演,30场轻量化艺术快闪演出围绕“文化自信、都市奋斗、时尚活力、市井烟火”等8大主题,将带领市民在城市街角邂逅戏曲艺术的魅力;9月26日,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艳萍领衔主演的豫剧《复活》,将为观众呈现豫剧与大文豪托尔斯泰碰撞出的艺术火花……在古老而现代的郑州,如果说戏曲是广大市民生活中不容忽视的文化底色,戏曲院团就是其中重要的“生力军”。

为民唱戏 风雨无阻

今年3月,一条“河南豫剧团在风雪中演出5小时”的短视频刷屏网络,而这对经常参加舞台艺术送基层的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演职员来说,再正常不过。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创作、演出优秀豫剧、曲剧节目,普及推广戏剧艺术;同时要对豫剧、曲剧进行艺术研究,保护传承这些剧种,培养戏剧艺术创作、表演人才;承担豫剧、曲剧等文化惠民演出任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走进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锣鼓声伴随着各色唱腔此起彼伏,中心主任张艳萍边观察着演员的唱念做打,边回答观众关心的问题。

“目前我们正在创作提高小剧场豫剧《复活》、历史舞台剧《杜甫·大河之子》,整理加工、提升《桃花庵》《大祭桩》等8台优秀传统剧目。”张艳萍介绍,其中《杜甫·大河之子》《大祭桩》参加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扩大了在全省戏曲院团中的影响力;《复活》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展示了河南豫剧的新风貌。而曲剧经典剧目《卷席筒》可谓久演不衰,张娜主演的《白兔记》在河南省戏剧大赛、黄河戏剧节都获得大奖;张娜、吴慧霞等还圆满完成了央视《2024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河南文化旅游产品(山东)推介周,郑州文旅赴纽约、费城、里士满等专场推介演出。

与精品创作同等重要的是惠民演出。2024年,中心承担市“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240场,覆盖社区、企业、重点商圈、学校、特色街区、公园等百余个点位,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5月,由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倾力打造的经典豫剧《琵琶记》,作为2025年度“舞台艺术送基层”的开幕大戏,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欣赏高水准艺术盛宴,为“戏曲郑州”“文艺郑州”建设注入新动能。

“敬畏热爱”坚守戏曲一线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着鲜活的现实生命。对戏曲工作者而言,它更有着一股神奇的‘魔力’,让人热爱、敬畏甚至痴迷。”作为豫剧名家,张艳萍对戏曲的深厚情感代表了绝大部分戏曲工作者的心声。

午后间隙,青年演员王丽佳独自来到排练厅,趁大家休息的时间“加练”。家住新密的她,没有外出演出任务时,总是自觉往返于市区的单位和新密的家之间。“家里人常说,社会上干啥挣工资都比在剧团强,但我就是割舍不下。”王丽佳“无奈”地表示,每每看到观众的情绪随着舞台上的演员或悲或喜,听到演出结束后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和认可,对这个行业的敬畏就会更深一层,“戏曲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启迪和思考,是精神上的滋养,我会一直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

和王丽佳一样对戏曲有着深厚感情的还有王东、赵雪夫妇。作为剧团“双职工”,两人在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工作多年,无论是参与排练还是进基层演出,俩人互相扶持,携手前行。

据悉,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全员大练基本功,树行业之风:为青年演员袁娜娜复排常派名剧《大祭桩》,举办河南省中原文化领军人才张艳萍文集《拾贝笔记》宣推主题活动,让更多观众关注戏曲艺术发展和人才成长。

“小梅花”蓬勃薪火相传

专业演出院团稳步发展,戏曲“接班人”的培养也有序推进。记者了解到,作为郑州市戏剧的品牌活动,“小梅花大赛”挖掘推出了大批优秀少儿戏曲人才,成为全国叫得响的戏曲后备人才基地。不仅赓续着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促进了我市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见证着文艺郑州、戏曲郑州活力迸发的魅力风采。

“2025年郑州市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有80余组选手进入复赛,大赛不仅展示了郑州青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审美素养,也进一步提升了青少年儿童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郑州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程双坤介绍,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儿童对戏曲艺术学习兴趣,发掘和培养了一批少儿戏曲人才,至今已有2000余名戏曲小花朵在这方舞台朵朵绽放,通过戏曲小梅花大赛走向全国,更有无数少年因戏曲浸润心灵,成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追随者、守护者。

“当前短视频兴起,网络化、信息化愈加发达,对传统戏曲艺术来说,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张艳萍坦言,与精神“快餐”不同,戏曲是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作为郑州唯一一家市级专业戏剧团体,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任重道远,“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计划于2027年在郑州举办。申办成功基于郑州3000年文明底蕴及豫剧、曲剧等地方剧种的传统优势,这也是该奖项创办以来首次落户郑州,希望我们能借助此次梅花奖的承办,提升郑州戏曲艺术的创作能力、展现郑州戏曲的魅力!”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