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响应—施救!”近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滴滴应急救援”项目捐赠仪式在郑州地铁高铁公园站举行。捐赠的164台应急救护一体机(含AED)全面覆盖郑州地铁6号线、7号线、8号线等新开通线路的运营车站。至此,郑州地铁13条线路、286座车站实现应急救护一体机全覆盖。那么,什么是应急救护一体机,普通乘客如何在关键时刻使用这一救命“神器”参与急救?3月19日,记者走进地铁14号线奥体中心站,现场观摩地铁工作人员心肺复苏操作演示和AED使用。
应急救护一体机
应急救护一体机是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研发设计,集合AED、急救包、交互大屏于一体的应急救护设备。该设备通过环境营造、物联技术应用为公众提供便捷的设备查找、导航、呼救、急救知识学习等服务,同时为设备管理人员提供AED巡检、耗材预警、使用监控、日志管理等远程便捷管理功能。
探访:“应急救护一体机”有啥用?
已成功实施7例站内乘客突发晕厥的院前急救
走进郑州地铁奥体中心站,在6号线和14号线的入口处,便能看到靠近柱子处有一个竖起的长方形柜子,上方标注有“应急救护一体机”的提示牌。
在地铁站应急救护一体机前,不时有乘客驻足观看循环播放的教学视频。
据了解,此次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携手滴滴公益向郑州地铁捐赠应急救护一体机(含AED)164套,应急救护自助培训套装、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AED训练机84套,急救事件提醒器78个。目前,这批急救设备已全部安装至郑州地铁6号线、7号线、8号线等新开通线路的共计84个车站和段场,集成远程监控、扫码导航等物联功能,构建起“发现—响应—施救”智能应急体系。
目前,郑州地铁13条线路、286座车站实现应急救护一体机全覆盖。自设备启用以来,已成功实施7例站内乘客突发晕厥的院前急救。
为确保应急响应能力,郑州交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河南省红十字会,组织专业师资对全线网车站工作人员开展系统化急救培训。目前,所有车站工作人员均通过考核,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具备第一时间处置心脏骤停等突发状况的专业技能。“全线网投放应急救护一体机,标志着郑州地铁应急救护体系从‘试点探索’到‘全域联动’的跨越式突破,将有效提升郑州地铁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对能力。”郑州交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汉甫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地铁+医疗+社会”三位一体的应急网络建设,为市民出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现场:关键时刻如何使用AED救命?
可按动红色按钮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救治
“普通乘客在遇到紧急救援时,可按动红色按钮获取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救治,也可呼叫地铁工作人员扫码开门获得。”在14号线入口的一台应急救护一体机前,14号线奥体中心站副站长芦静雯说。
随即芦静雯与值班站长郭芮言拿来一个假人“患者”,两人配合演示了运用AED实施救护的全过程——确认躺在地上的“患者”无呼吸、无意识,心跳骤停,情况危急,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
“我们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同时,并就近从地铁站配备的红十字应急救护一体机中取出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救治,并向站内值班人员报告、拨打120急救电话。”芦静雯说。
“取出AED后,我们会按照要求将两个贴片放到左腹部和右肩下位置,启动AED进行除颤。”芦静雯说,待“患者”逐渐恢复意识便交给赶来的120急救人员做进一步治疗。
据介绍,去年9月29日晚8点左右,地铁2号线南三环站一男性乘客出站前突然晕倒在地,神志不清。值班站长和站务员立即从地铁站红十字应急救护一体机中取出AED进行救治,经过3分钟抢救,男子恢复了呼吸。
一次次成功救助,是高效利用AED、把握黄金救援时间的结果。目前,郑州地铁8000余名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的“急救骑士”已完成培训,他们如同“移动的急救站”,随时准备与死神赛跑。芦静雯表示,他们还会定期进行演练,向市民讲解、普及地铁应急救护知识,并邀请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学生到地铁站进行参观学习,希望更多人参与到救援行动中来。
倡议:人人参与急救,让生命多一次重生的机会
郑州地铁站应急救护一体机(含AED)全覆盖,将助力郑州地铁更好保障乘客生命安全,为打造和谐安康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对此,“中国好人”、郑州“急救地摊”发起人、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冯海河表示,院前(进入医院抢救科室之前,在事发现场及运输病患到医院的途中)急救中的心肺复苏非常重要,心肺复苏过程中,立即让他人寻找附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因为心脏除颤器可以通过电除颤有效地让心脏恢复自主的、有规律的跳动。
郑州市是上千万人的大都市,除了已在地铁站点布置AED,还有许多社区、学校、商场、公园、运动场馆等人口密集场所尚未布置AED。冯海河倡议,希望爱心企业捐赠AED,也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学校、商场甚至是家庭可自行购买AED,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人人参与急救,或许生命就能多一次重生的机会。
记者 鲁燕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