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治骨理筋”有绝活,妙手济世传薪火

2023-11-2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每到冬天下雪路滑,不少人不慎摔倒时,会下意识用手撑地,导致手腕部受到暴力挤压,从而发生骨折,这时候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即可。”11月14日,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以下简称“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会议室,首席专家孙永强教授向记者演示了“手法正骨”。

握住助理“骨折”的右手腕部,孙永强教授将受伤部位抬高,拔伸牵引,旋转折顶,纠正移位到正常位置……复位完毕后,孙永强教授将伤膏等药物敷在骨折处,再用极度贴合腕部的可塑性小夹板、棉花衬垫等固定好骨折部位。

这就是“手法正骨”:对于骨伤者,不用开刀、不用透视,只使用双手就能判断骨折情况、治愈骨折。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是中国中医骨伤科的主要学术流派,历经八代传人的实践和创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洛阳正骨医院就起源于此。

每年,数十万名患者慕名而来,带着各类疑难杂症求医问药。在“手法正骨”等中医特色疗法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宝藏”?又是如何发挥神奇功效的?

享誉中外,平乐郭氏正骨的前世今生

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洛阳市孟津区平乐村郭氏家族,形成于清朝嘉庆年间,历经230年、八代相传,医人无数,因其医术精湛、疗效显著,享誉国内外。

中医骨伤科学流派很多,但能像平乐郭氏正骨这样流传200多年且有长足发展的,却屈指可数。不仅如此,这一流派播下的一颗颗种子,已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其中,1956年,医院创始人、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建立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第六代传人郭维准,应诊六十多年从未间断。

在全面继承和发展平乐正骨医术的基础上,郭维淮及其传人总结了平乐正骨“整体辨证、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按摩活筋”的治疗原则,并以祖传秘方为基础配制出“平乐内服接骨丹”“展筋丹”“活血接骨止痛膏”等系列药物,疗效显著。

根据现代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第七代传人郭艳幸将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思想提升为“七原则”“六方法”,七原则为:平衡为纲、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医患合作;六方法为:诊断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养骨方法。

平乐正骨内外兼治思想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指外伤与内损兼治,其二指治法,内服药物与外敷药物同用,又注意以手法接骨理筋。强调骨折及脱位的手法复位,推拿按摩,理筋治伤,同时要以内服药物调理气血,以外敷药物消肿止痛。

不开刀、不手术,中医疗法的神奇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薪火相传,妙手医者孙永强

传承至今,不论条件如何艰苦,不论形式如何变化,一代代“正骨人”始终秉承着正的风骨,扼守着心正骨正的理念,精医术,修医道,悬壶济世,用汗水铸造了洛阳正骨的金色品牌,孙永强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正,是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随处可见的字,更是其熠熠生辉的标志。“心正人正,方能正好骨。仔细看这个‘正’字标志,是不是像一双手在捏着骨头。”会议室内,孙永强教授告诉记者。

郑州院区技术骨干大多来自洛阳“大本营”,诊疗技术秉承“洛阳正骨”传统优势与特色,为骨伤患者提供同质的医疗技术服务。

作为医院首席专家,孙永强教授见证了这座公立三甲医院洛“郑”骨的一路成长:2010年,洛阳正骨医院把一颗种子撒在郑东新区;2014年11月,种子破土而出;2015年、2016年,种子以可视化速度茁壮成长;一直到十三年后的今天,种子已拔节成参天大树,为越来越多的骨病患者提供着优质诊疗服务。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11月14日,寒风凛冽,街上行人寥寥,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四楼却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

“您别一直站着,先去外面走几步活动活动。”“现在感觉怎么样?”“没事儿,一点儿不用开刀,我给您小夹板固定一下就好了。”……身着“白大褂”的孙永强教授忙碌着,或站或蹲或弯腰查看,目光炯炯,举止从容,向每位患者生动透彻的解释回应。

“上个月的患者来自天南地北,新疆、陕西、山东、湖南、河北等。”孙永强教授介绍,办公室内有一台电视,专门为患者们做病情讲解,答疑解惑:比如软骨年轻时多么厚,磨损之后变薄,为什么要服用这种药物。“医疗初心是让更多的人保持健康,科普宣传是让更多人懂得科学道理。”

守正创新,中医正骨疗法需要传承发展

从医数十载,孙永强教授治疗过不少骨折患者。其中,一位“特殊病人”的骨折治疗经历,让他记忆犹新,这位“骨折病人”,就是他当时年近七旬的丈母娘。

“一下子没坐好从凳子上摔下来,手骨折了。当时也没法去医院,我就拿钢丝和硬纸板做成‘夹板’,做好复位后一固定,她六周后就能拿刀剁肉了。”孙永强教授说。

“中医正骨手法的学习全靠手摸心会,要靠在接触病人的实践中慢慢体会。”自行医以来,孙永强教授不断磨练,皆能法从手出、手摸心会,疗效显著。

不久前,一位崴脚骨折的小男孩来到了诊室,孙永强教授将男孩儿的脚轻柔的顶到自己肚子上,手摸心会、牵拉扶正、拔伸牵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男孩告诉爸爸,太神奇了,自己未来一定要当像这位叔叔一样的医生。

“在临床使用中,我们不断创新,将传统方法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许多新型骨折外固定器,如骸骨抱聚器、塑性弹力夹板等。”孙永强教授介绍,它改良了传统石膏固定的缺陷,对皮肤、骨折的恢复更加有益。

“小夹板”正骨等中医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医正骨疗法的传承陷入困境,“夹板固定法”也逐渐被淡忘。

“日前,我帮一位骨折的老太太用夹板固定,不少人在旁边拍照,好像这是一件很稀罕的事儿一样。

提及未来的发展,孙永强教授表示,“小夹板固定”等中医正骨手法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在此过程,医生需要刻苦学习正骨手法,做到法从手出,手摸心会,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建议。未来,中医骨伤更要主动与现代医学、现代科技接轨,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浪潮中与时俱进。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肖理心


分享到: 编辑:白 贺 统筹:刘书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