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诗人IP 探索诗教创新 郑州诗词资源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

2025-10-3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10月29日下午,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分论坛第一场圆桌对话举行。本场论坛以“古都新韵——用好郑州诗词资源,提升城市形象与文化软实力”为主题,邀请4位深耕唐代文学与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与郑州紧密关联的诗人IP开发、诗教传承及城市文化差异化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为郑州文旅融合与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论坛嘉宾从郑州诗词资源的“独特性”切入,强调需跳出“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陷阱。

“杜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首先,他是郑州的。”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刘明华指出,郑州需以“杜甫籍贯认同”为突破口,从“精神内核”切入,放大其“民胞物与”的人文精神与“君子品格”,建议借鉴成都杜甫草堂“人日游草堂”民俗经验,打造“杜甫文化节”、祭祀纪念仪式、诗歌创作大赛等持续性活动强化公众认知,让诗人IP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城市记忆”。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米彦青则提出“记忆之城”概念,主张将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等经典诗句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如地铁站点装饰、公园导览牌及社区广场舞配乐,参考沁阳市“李商隐诗歌体操”案例,让诗词美学走进日常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陈才智补充道,郑州可整合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资源,构建“大唐诗人郑州IP矩阵”,推动与洛阳、西安等古都的跨地域文旅联动。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以郑州某小学“每日一诗”实践为例,分享了四年级学生创作诗词《爬山虎》及盲童徐明泽通过叶嘉莹吟诵录音学习诗词的感人案例。她指出,诗教需跳出“形式化传播”,建议提炼“人生海海,郑州有诗”等主题口号,联动家庭、学校、社区打造“诗词+生活”的全场景浸润模式。

针对“如何用一把钥匙打开郑州诗词资源”的核心问题,嘉宾达成3点共识:短期通过诗词主题地铁、沉浸式展览等“体验式互动”吸引公众关注;中期依托数字化诗人IP、线上诗词地图等技术手段扩大传播半径;长期以诗人传记、城市故事等“叙事创新”沉淀文化认同,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

记者 苏瑜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