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获悉,日前,该院成功为一名出生体重仅900克的“掌心宝宝”实施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光凝手术。这不仅填补了该院在此领域的技术空白,也标志着其在危重新生儿眼病救治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掌心宝宝”面临失明威胁
小天(化名)出生时体重仅900克,孕周仅28+4周,属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此前,患儿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在其他医院接受了两次眼内注药手术,但病情却在短期内急剧恶化。10月16日,外院复查发现患儿ROP病变复发。当日,患儿被紧急转诊至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医院眼科团队迅速行动,在短短1小时内完成了眼底筛查和视网膜血管造影,明确ROP复发,且病情已达2区、3期、附加病变阳性,视网膜360度全周受累,无血管区面积较大。这是手术干预的绝对指征。时间就是视力,延误将意味着永久性失明的巨大风险。一场多学科协作的战役就此打响。
多学科团队协作保全患儿视力
情况危急,刻不容缓。眼科迅速联系麻醉科、介入手术室,启动多学科联动。经过紧张筹备,患儿在全麻下接受“间接检眼镜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以干预组织视网膜脱落,保全视力。这台手术由眼科主任荣军博主刀。由于患儿瞳孔极小,视网膜极其脆弱,血管纤细,手术操作空间极为有限,对医生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在手术中,荣军博手持激光探头,在视网膜无血管区精准施以近千个激光光凝点,有效抑制了异常血管的增殖。整台手术持续数小时,直至当晚7点多才顺利结束。
术后次日复查显示,患儿视网膜病变得到了有效控制,新生血管活动性显著减退,手术成功为小天保住了珍贵的视力。患儿家属对医护团队的精湛技术和及时救治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符合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及时进行眼底筛查
院方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得益于医院成熟的多学科协作机制。目前,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已建立起一套由眼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共同参与的ROP筛查、诊断、干预及随访闭环管理体系,为早产儿构建起从出生到成长的“全周期、全方位”健康守护网。
专家同时提醒,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防可控可治,关键在于“早”——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所有符合筛查标准(通常为孕周<34周、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都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时接受规范的眼底筛查,以最大限度避免严重视力损伤。
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高芬 宋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