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至重,贵有千斤,火速前往,奔赴使命。”6月9日,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收到一封感谢信,信中作者朱女士表达了对急救人员争分夺秒火速救援的无限感激。
原来就在一周前,朱女士的外婆突然在家中昏迷,呼之不应。120调度员接到求救电话后,一边娴熟地派出中心医院4号急救站急救人员,一边询问患者病情,通过家属描述,调度员意识到患者病情危重,没有丝毫犹豫,调度员迅速转接到了4号站急诊医生邹洋的手机上。
通过简单问询,邹洋了解到老人面色紫绀,意识丧失而且可能自主呼吸已经停止,急救车赶到现场预计还需要5、6分钟,而这5、6分钟正是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
邹洋立即开始电话指导救治:“我们在赶往你家的路上,请您保持冷静,先按我说的做!请将手机免提打开放在身旁,将患者去枕平卧,去除假牙、清理下口腔分泌物,双手交叠置于患者胸骨的中下段1/3处开始按压。按压深度约5~6 cm,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每按压30次,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
救命的指令沿着电话线一条条传递给呼救者,同时传递的还有患者生的希望。
5分钟后,急救人员携带出诊箱、心电图、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各种抢救设备抵达患者家中。进入房间,看到一名中年女性正在实施胸外按压,急救团队马上接力救治,急救员继续心肺复苏,护士监测生命体征,医生进行体格检查,随即开始进一步实施救治措施。
急救团队一边治疗,一边迅速与患者家属沟通。家属的积极配合也大大缩短了救治的时间,从患者呼救到进入导管室进行手术仅仅32分钟,及时施救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刘畅表示,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这当中,有80%的心源性猝死发生于院外,“专业的急救人员可以通过电话指导等方式帮助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刘畅提醒,呼救者听到调度员询问以及指导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积极配合,尽可能说清楚事发地点、联系电话、患者年龄、性别及意识、呼吸等信息,不要急于中断电话及一味催促,需要尽快让调度员了解现场情况,合理安排急救人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京儒 通讯员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