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一次性付完所有的钱。”9月22日,历时两个小时,巩义市人民法院副院长郑朝阳当庭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被告当场向原告支付全部款项,原告申请撤诉。而这背后,曾是近3个月的“拉锯战”……
余某与闫某为男女朋友,相处期间,资金往来频繁,分手后,闫某表示余某多次向其借款,遂要求余某偿还。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引起诉讼。
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在郑朝阳团队接手时,已历经两个审理团队。梳理中,郑朝阳发现,原被告之间账目不清,双方各执一词,提供的资金往来情况高达几十页,记录内容琐碎且混乱,最重要的是闫某坚称多笔账目为借款,但既没有借条也没有口头约定,余某也表示,虽然闫某确实向其转账,但自己向对方转账金额更多,两人之间的资金往来属于共同消费。
到底是借款还是恋爱花销?聚焦第一个矛盾点,6月10日,法官助理王少鹏首次与双方联系,了解情况。随后,根据双方回忆,审理团队逐一审核证据线索,确定闫某有两笔大额汇款转至余某公司,并不属于恋爱中的正常消费。
确定确有借款后,金额多少成为第二个矛盾点。余某仅认可2万元,但闫某认为最低应偿还10万元。此后一段时间里,双方多次就还款金额和方式产生分歧,情绪也一度十分激动。为了解决这一争议,审理团队多次组织双方沟通,并就双方提供证据进行比对,审理团队确认闫某的部分主张缺乏实际依据,而余某的抗辩也存在夸大之处。在释法明理后,审理团队引导双方重新审视各自的诉求,并建议以实际发生的资金流动为基础进行核算。
9月22日下午,双方再次表示希望调解解决争端,郑朝阳当庭回答双方疑问,就还款金额进行细致分析,并据此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促成了案件的成功调解,余某一次性付清6.5万元,为案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记者 鲁燕 通讯员 杨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