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遇到“货不对板”该怎么办?近日,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法院调解一起消费者网购祛疤膏后发现成分与宣传不符的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商家当场“退一赔三”,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提醒商家要依法诚信经营。
今年2月,王某在某电商平台店铺以46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支某品牌的祛疤药膏。到货后,王某使用几天,发现祛疤效果并不明显。随后,根据瓶身上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查询发现,该产品实际为医用退热凝胶,不具备疤痕修复等疗效。王某找到商家理论,然而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维权,商家与电商平台相互“踢皮球”。王某以店铺的经营者某公司存在虚假宣传为由将其诉至法院,要求三倍的惩罚性赔偿。
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仔细核查交易记录、聊天记录及案涉产品医疗器械注册编号等证据,确认被告属于虚假宣传。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标的不大,在征得同意后,法官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在法官的多番释法明理中,某公司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公司当庭退还原告已付货款并支付三倍赔偿金。
说法:网购医美产品小心掉进“美丽陷阱”
承办法官随后表示,在选择网购医美产品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细辨别,避免因一时不慎而“踩坑”。一要认准渠道。优先通过正规电商平台的官方旗舰店或品牌授权店铺购买,慎防神医、神器类弹窗广告,远离朋友圈“三无”产品。二要资质核验。医美产品多属医疗器械类,建议先核查商家资质再下单。如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商家是否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确认其具备专项经营资质等。部分打着‘高科技’‘偏方’等旗号的产品,可能并非正规医疗器械,尤其要警惕、注意甄别。三药收货验真。在收到货物后认真核对药监备案信息,如查看包装是否标注医疗器械注册证号(格式:械注准+年份+编号)、扫码核验中国药监平台等,若查询不到相关信息或信息不一致,需警惕产品质量问题。此外,妥善保存交易记录、聊天截图、开箱视频等关键性证据,发现问题及时投诉维权。
记者 鲁燕 通讯员 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