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通过海外渠道低价购入品牌手机,再以国内市场零售价转售,这看似可以“躺赚”的生意,实则是一个精心编织的“陷阱”。今天,记者获悉,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法院已审结这样一起以倒卖品牌手机“赚差价”为幌子实施诈骗的案件,一起去看看。
2021年9月,王某经人介绍认识李某。李某表示,自己有“撸货”挣钱的法子,先在海外低价购入手机,再转手国内销售“赚差价”,但手头缺少资金,向王某提出合作。协商后,王某同意入股,并支付给李某12万元的投资款。两个月后,李某以货款回来了为由,向王某支付分成4万元。
尝到甜头的王某开始陆续向李某支付投资款,李某也向其支付了数笔“分红”。然而2022年5月起,李某在收到投资款后一直以“办理手续”“物流延迟”等为理由迟迟不支付“分红”。其间,王某询问项目推进情况以及资金去向,李某始终含糊其词。王某提出要查看手机物流订单,李某表示不太方便。王某见项目迟迟无进展,要求李某按合同要求退还投资款,李某一直找各种理由推脱,直至最后失联。王某随即报警,李某很快被抓获归案。
经查明,李某并没有从国外低价购买手机的渠道,向王某提供的品牌手机是网购来的,一些到货图等也是伪造的,目的在于持续诱骗王某“投资”。经审计,截至案发,王某被骗损失290万余元,而这笔钱大部分被李某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剩余用于日常开销。
法院审理认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0年9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
说法:“高收益”藏陷阱,谨慎投资别踩雷
承办法官随后表示,“高回报投资”骗局多是不法分子以“稳赚不赔”“躺赚”等话术为诱饵,实则通过伪造订单、交易流水、虚构物流信息等手段“收割”投资者。因此,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大家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在投资理财时,务必保持理性,?不要被华丽的包装和动人的承诺所迷惑,要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真实情况,注意查验合作方资质、交易凭证等关键信息,多咨询专业人士,谨慎投资,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记者 鲁燕 通讯员 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