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发起者之一的蔡增俊老人向孩子们讲述当年“宋家军”英勇杀敌的故事
坐标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杲村村东北内角,贾鲁河南岸,一座青灰色的八角亭内,矗立着一座白底红字石碑,上书“杲村民众抗日纪念碑”。这座碑刻下了84年前杲村十七勇士抗击日本鬼子的英雄壮举。
1941年10月2日,侵华日军为牵制驻河南的中国军队,支援长沙战役,抽调驻山西的第110师团、第36师团各一部,配合驻豫东的第35师团共5万余人,兵分三路,从京水、中牟韩庄、平汉路北岸车站等地,强渡黄河,攻占郑州。
中国抗日部队第四集团军孙蔚如部以及第三集团军孙桐萱部约10万人,参加了郑州反击战。“那年我才8岁,双方在庙李打了三天三夜,照明弹把地上照得亮堂堂的,连掉根针都能看得见。”土生土长的杲村老汉徐家亮虽然耳背,但记忆如昨。
10月31日午夜,中国抗日部队将日军赶出郑州城。溃败的日军在花园口大庙村集结,以便伺机渡河北窜。
为阻击中国军队,日军于老鸦陈、固城、杲村、弓庄等贾鲁河北岸沿线各派一小分队驻守。11月2日凌晨,一排中国军队在见习排长带领下来到杲村桥侦探敌情,遭守桥日军伏击,排长为国捐躯,士兵败退。嚣张的日军小分队乘机进入杲村,烧杀掠夺。当晚,日军用刺刀挑死杲村开饭店的邵仓父和看庄稼的宋大聋。
3日清晨,一名日军机枪手独自闯到村里,抢了两只老母鸡。就在日军机枪手用刺刀挑着两只老母鸡大摇大摆返回时,有从军经历的村民宋锡纯提着枪跟踪在后。当机枪手走到寨子墙东北角豁口时,宋锡纯举枪击毙日军机枪手。日军听到枪响,以为是国民党军队放的冷枪,根本不放在心里。约8时,驻守庙李的国民党81师补充团七连、八连共100多名士兵,在村民宋家安、宋明孩的带领下,以村北寨墙为依托,向河对岸的日军射击,龟缩在掩体内的日军拼命还击。半小时后,中国军队一排长脸部受伤,连长命令撤退。村民宋德贤、宋德银等10多人连忙阻拦:“你们连枪都不会放,干什么吃的?”连长辩解说:“我们这是补充团啊,这些弟兄都是刚抓来的壮丁,哪会放枪啊!”“那你们把枪给我们,我们上!”说着,宋德贤等人一把夺过士兵的枪,返回寨墙防守。
日军见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又肆无忌惮地跳出掩体生火做饭。宋锡纯带领宋德贤、宋大山、宋玉河、宋文选、宋建中、宋三孬猫在墙上,瞄准河对岸50米开外的鬼子。宋德贤一声令下,“宋家军”一番齐射,当场撂倒5个,日军3死2伤。
“老八路来了,老八路来了!”这帮在山西领教过八路军厉害的日寇把“宋家军”当成八路军,背起伤兵,仓皇向杨庄方向逃窜。“宋家军”乘胜追击,过河打扫战场,又将一名奄奄一息的日军击毙,同时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支、刺刀1把。
这场战斗为中国军队突破日军贾鲁河防线,围歼大庙守敌,毙伤日军少将指挥官鲤登扫清了障碍。
红色基因是杲村人永远的鲜明“底色”。2005年8月15日,在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60周年纪念日,由村民宋建昌、蔡增俊发起,社会各界捐资建成“杲村民众抗日纪念碑”,记载了17名村民自发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
党贺喜 陈艳艳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