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 巍巍太行铸丰碑 ——“李向阳”原型郭兴的光辉传奇

2025-08-1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巍巍太行,雄踞华北,俯瞰中原。仲夏时节,太行山下,郭兴事迹展览馆的灰墙黛瓦在阳光下更显静穆。

“时光可以流逝,历史无法抹去;仇恨可以化解,教训必须铭记”的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将参观者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那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更在耳边回响。

李向阳,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智勇双全的抗日英雄、一代代青少年心中的偶像。这位银幕英雄的原型之一,正是太行山区的传奇人物——郭兴。 

敌后游击扬威名

郭兴的抗战故事,比“李向阳”更精彩。

郭兴,1924年出生于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高庄乡金章村。1940年,年仅16岁的他加入八路军。因其机智勇敢,太行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对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调至敌后,担任太行五分区武工队队长,并下达“军令”:一年内组建队伍,歼敌过百,缴获步枪百支、机枪两挺。自此,郭兴开启了他传奇的敌后武工队生涯。

郭兴擅使双枪,人称“双枪队长”。他率领的武工队员,皆为精挑细选的军队干部、优秀战士与地方骨干。短短一年间,武工队迅速扩充,规模远超一个连,战绩更令人惊叹:孤身潜入日军指挥部侦察;夜袭日寇哨所,毙敌焚械;火烧日军储粮5万公斤的粮仓,断敌补给;智擒汉奸“贾大头”……

在晋南豫北的广袤土地上,郭兴与战士们如鱼得水,以灵活战术与日伪军展开惊心动魄的较量。抗日烽火中,郭兴参与指挥了辉县孟庄伏击战、汲县塔岗奇袭、林县鹿岭突围等大小战斗上百场。他以卓越表现荣获“太行区特等战斗英雄”称号,获颁“抗日战争勋章”。他所率领的武工队,被授予“模范武工队”光荣称号,成为太行敌后抗战的一面旗帜。

巧布疑阵观虎斗

军号声声,炮火隆隆。为何郭兴能让日伪军无可奈何?答案便在他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智慧里。1943年8月,日伪军自辉县、林县等地倾巢而出,对我林南根据地展开“扫荡”。郭兴率领6名武工队员,埋伏于百泉至小屯公路旁的玉米地中阻击敌人。

夜色浓如墨布,玉米叶在夜风里簌簌作响。郭兴与队员们屏气凝神,耳畔杂沓脚步声由远及近。“像是大队人马。”郭兴眉头微皱——己方仅7人,若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他深知,唯有智取方能破局。

敌军脚步声逼近,伪军的吆喝声已清晰可闻,郭兴灵光一闪:何不借敌之手,令其自相残杀?他压低嗓音:“待伪军全部过路,你们4人朝炮楼方向打排枪,我们3人瞄准伪军后队开枪。咱们只做‘牵线人’,待他们‘狗咬狗’起来,便撤到山上看热闹!”刚刚部署完毕,伪军队列已近在咫尺。郭兴紧盯最后一排敌兵的靴尖——待其掠过埋伏点,他猛地低吼:“打!”

7支枪同时打响,排枪声仿若机枪扫射,手榴弹在寂静的夜里炸出惊雷。伪军顿时溃散如惊弓之鸟。混乱中,炮楼方向骤然火光迸射,子弹如流星泼洒。玉米地里的伪军嚎叫:“八路!炮楼里有八路!”旋即举枪反击。

郭兴猫腰跃起,将手枪插回腰间,嘴角露出笑意:“线牵成了,走!咱们到山上看热闹去。”7人掠过“青纱帐”,隐入苏门山的夜幕。

救命之恩记心间

武工队保护百姓,百姓亦以性命相护。郭兴他们与群众鱼水情深,在危难时刻尤为彰显。1944年仲春,草木初萌。郭兴率两名队员赴辉县城东侦察敌情,任务完成后沿辉县至百泉的马路返程。郭兴他们行至距百泉二里许,忽见一队伪军迎面而来。3人迅即贴靠路边,扮作农人低头缓行。

伪军通过之际,一名伪军忽以颤声嘶喊:“郭……郭兴!”郭兴心知暴露,疾向队员挥手:“快跑!”3人折向田间小道疾奔。10余名伪军紧追不舍,枪声呼啸。为分散敌人,郭兴令队员分头逃,然而伪军死盯郭兴不放。他蛇形左右奔避弹雨,飞越过数片麦田。前方突现一道丈高土坎,他纵身跃下,掏枪还击。伪军乱射,郭兴趁机沿土坎潜行,直至百泉。

郭兴翻越苏门山,直向山下南关村奔跑。枪声惊动日军炮楼,20余名日军在小队长率领下绕至村西堵截。郭兴自东冲进村庄,伪军仅百余步尾随。刚拐过墙角,南关村妇女主任李秀英便快步跑来,低声疾呼:“郭队长,莫再跑!日军已从对面包抄!”

未及多问,李秀英拽着他冲进自家牛圈,急指顶棚:“快上吊棚!”郭兴踩牛槽攀上,李秀英掷破席草苫覆其身,掩藏严密。敌人的脚步声逼近,3个村妇迅速趴在地上撒灰土,伪装搏斗的痕迹。

日伪军追来,村妇哭指东巷:“他抓我孩子向西跑了!”日军翻译官戟指李秀英质问:“有个八路跑进村,你可看见?”李秀英佯作厌烦摆手:“邻家媳妇染伤寒瘫倒俺门口,正愁没法子,谁还顾得上其他!”翻译官闻言色变,附耳向日军小队长嘀咕疫病之事。小队长未敢搜查,仓皇离去。

多年以后,每每忆及这些,郭兴总红着眼眶感慨:“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我们之所以能在敌后与日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因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没有百姓的全力相护,我们的抗战便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寸步难行。人民的信任,是我们最坚实的大后方。”

红色基因代代传

山因脊而雄,屋以梁而固。

巍巍太行,是红色的山,英雄的山。无数抗日战士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以热血浇灌出独特的红色基因,将革命精神深深镌刻于山河大地。

距郭兴事迹展览馆约20公里处,坐落着另一处红色教育基地——城关街道冯庄村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作为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社科普及基地及新乡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陈列着2万余件抗战实物。斑驳的枪械、泛黄的信笺、磨破的军鞋……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烽火。

展馆中,几件尤为珍贵的展品与郭兴相关:“独橛子”手枪、礼帽、千层底布鞋、围巾及数幅书法作品……“这些都是前些年郭兴将军及其后人捐赠的。”耿风泉指着那柄看似简陋的单发手枪介绍道。2019年,央视专题片《南太行抗战往事》曾专门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这把“独橛子”手枪,是抗战时期武器匮乏的生动见证,更是军民同心抗敌的历史缩影。郭兴身体硬朗时,常来展馆参观指导,并挥毫写下“军魂”二字赠予展馆。

耿风泉一家三代从军,其父耿兰田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当年,耿兰田凭借对县城周边地形的熟悉,常下山配合郭兴开展工作,耿风泉与郭兴也成了忘年交。

谈及“抗战烽火起太行”的峥嵘岁月,郭兴总感慨万千:“我们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将青春乃至生命献给国家,只因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驱除日寇,还我河山!”

当年,郭兴和同村的16人一同参军抗日,抗战期间便牺牲了13人。有人称郭兴为“李向阳”,他却谦逊道:“我不过是‘李向阳’艺术形象的原型之一。真正的‘李向阳’,是太行山万千抗日英雄的化身,如浩瀚大海;而我,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这份赤诚与谦卑,正是革命者最动人的风骨。

今年6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赴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拍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烽火青春》。影片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还原了抗战时期武工队队长郭兴与耿兰田等战友在耿家老宅举石锤锻炼体魄的场景。镜头中,郭兴“革命战士勇敢杀敌需有强壮身体”的宣言掷地有声,展现老一辈革命者在艰苦岁月中的乐观与坚韧。

烽火太行,群山巍峨立丰碑。郭兴自题诗道:“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横跨鸭绿江。旌旗挥动天山雪,饮马黄河弓自张。”寥寥数句,勾勒出其征战南北、矢志报国的一生。

郭兴,这位太行山脚下的“李向阳”,不仅是英勇的抗日英雄,更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象征——他的事迹通过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广为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

本版图片由新乡市委党史方志室提供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李佳露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