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巍峨,蝉鸣声声,盛夏的风穿过树林,轻拂着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像与在此集聚过的天福英雄低语。推开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的大门,仿佛一脚踏进了历史长河,照片、史料、文物一一铺陈,静静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饱受屈辱的胶东大地再一次面临日军的蹂躏。由中共胶东特委发动的天福山起义,点燃抗日烽火,迅速燃遍胶东大地。
史料记载,1937年12月15日,刚从济南出狱的理琪,就秘密赶到了文登沟于家村,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在此开会商讨武装抗日大计。会议决定,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重建中共胶东特委,并于12月24日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1937年12月24日凌晨,天福山玉皇庙内,昏暗的煤油灯下,理琪等人再次周密研究了起义的具体行动。天光微亮时,理琪站在玉皇庙前郑重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下简称“第三军”)正式成立,并将“第三军”第一大队的军旗,郑重授给大队长于得水和政委宋澄。于得水掏出手枪,向空中连发三枪。三声鸣枪,风云激荡,胶东抗日的大旗自此高高飘扬。
这是一支只有约80人的队伍,队员主要由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员、农民、爱国学生和进步知识分子组成。人少力单,艰险重重,但面对民族危难,他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抗日之路。
在“扩人、扩枪、扩大宣传”计划的带动下,“第三军”第一大队以武装宣传队的名义,奔赴胶东各地发动群众。同时,中共胶东特委也派出人员到胶东有关县传达武装起义的指示,天福山起义点燃的胶东抗日烽火愈燃愈烈。
1938年1月15日,胶东特委又成功领导发动了威海起义,沉重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也使“第三军”人枪倍增,士气大振。起义烽火在文登、荣成和现乳山境内迅速蔓延,相继爆发了埠柳乡校、黄山、古迹顶和夜袭育黎乡校等起义和武装斗争。
随着日军逼近胶东,1938年2月7日,“第三军”留下一部分人员在文登大水泊坚持斗争,大部队则西上开赴抗战最前线。2月13日,理琪率队一举攻下牟平城,之后在雷神庙与日军激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0岁。雷神庙战斗,激发了胶东军民抗战斗志。
雷神庙战斗后,“第三军”继续西上,途中,胶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队伍纷纷归拢到“第三军”的旗帜下,随后又与中共掖县县委独立领导的掖县起义组建的“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编,番号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8年9月18日,“第三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五支队”,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成为胶东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支以胶东子弟兵为根脉的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二等4个军,涌现出“潍县团”“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塔山英雄团”等一大批英雄团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88年后的今天,历经战火与岁月洗礼的天福山,苍翠巍峨。这座英雄之山的故事,镌刻在时间之河中,永远与时代同行。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总会感受到一种召唤,那是伟大的共产党人甘洒热血、激励无数儿女砥砺前行的红色之魂。
扫码看视频
威海日报记者 李林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