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平顶山 新高铁近了 设站5座 计划工期4年
近日,新建焦作至平顶山铁路站前工程招标公告,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北京市)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公布。
新建焦作至平顶山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之一“呼南通道”的组成部分。线路起自郑太高铁珏山线路所,向南经焦作市辖沁阳市、济源示范区,跨黄河后引入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出站后经洛阳市伊川县、汝阳县,平顶山市辖汝州市,接入郑渝高铁平顶山西站。该项目已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国铁集团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建焦作至平顶山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批准建设,项目业主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站前工程主要包括路基、桥涵、隧道、轨道及站场等基础性工程。站前工程是铁路建设中的核心环节,是为铁路线路铺设和运营奠定基础的施工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为后续站后工程(如“四电”系统、站房建设等)提供物理载体。
招标公告显示,建设规模包括新建焦作至平顶山铁路,自郑太高铁珏山线路所至郑渝高铁平顶山西站(不含),全线新设沁阳西、济源东、孟津北、汝阳东、汝州南5座车站,改建洛阳龙门、焦作西站;预留伊川西站。新建线路长230.488公里,包含焦作、平顶山地区和洛阳枢纽相关及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工期4年,项目投资估算464.80亿元。铁路等级为高速铁路;设计速度每小时350公里;正线为双线。
新建焦作至平顶山铁路控制性工程黄河公铁大桥、邙山隧道,已于今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根据本次招标公告,项目正线剩余的6个站前施工标段预计近期开工,计划工期4年。
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重大铁路建设项目,新建焦作至平顶山铁路项目对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改善豫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成后,与徐兰高铁郑西段形成“十”字构架,融入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将实现豫西北与豫西南的直连直通。届时,焦作至平顶山将实现1小时直达。作为呼南高铁的豫西通道,该项目还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为豫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 张倩 文/图
“耳朵经济”频出圈 “声”机勃勃入人心
上班路上听电台、闲暇时赏音乐、睡前听有声书,还有各类“路上教程”伴行……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丰富的音频内容填满日常的碎片时间。
无需占用视觉资源,能轻松融入各种碎片化场景的音频,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耳朵“聆听世界”。从追更网文、订阅播客到AI合成音、车载音频,声音早已突破传统广播的边界,催生出蓬勃发展的“耳朵经济”。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5.4亿人,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达5688.2亿元,成为信息消费领域的新增长点。而这股热潮已悄然走进郑州的线下场景,为郑州都市圈的经济生活激荡起丰富多彩的涟漪。
情感价值驱动 小众破圈走向大众
声音一直是重要的媒介形式之一,本身就蕴含着治愈的力量。曾经,广播节目作为“生活背景音”,陪伴了几代人成长。后来在电视和短视频的“视觉经济”冲击下,音频一度式微。如今,它又悄然翻红,以播客、广播剧、有声书等形式,构建“耳朵社交”,成为众多听众的心头好。
“早上起床铃响后我都会习惯性打开播客,解放双眼双手,在故事里刷牙洗漱调节心情。”在郑州上班的孙小荣告诉记者,除了在上班前会听一听今天的新闻资讯,通勤路上、健身途中、学习时刻以及睡前时光,她也会选择戴上耳机,在音频中享受专注状态,填充碎片化时间。
播客中真诚的对谈与闲聊在互联网平台破圈传播,引发年轻群体的深度共鸣;改编自热门网文的精品广播剧,凭借精湛配音与精良制作打造“声临其境”的体验,持续驱动用户付费;闭眼“听书”时,AI配音更以平缓沉稳的声调化身助眠白噪音……从通勤到睡前,音频内容已悄然渗透进生活的各个间隙,声音成为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的陪伴。
业内人士表示,播客、有声书、音频课程构成“声音三件套”,且包含内容广泛,无论是历史人文、商业财经等“泛知识”内容,还是生活音乐、个人成长等“泛娱乐”内容,从“Z世代”到“银发族”,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能在海量音频内容里找到契合自己的频率。与此同时,凭借“轻打扰、全场景、伴随性”的独特属性,播客等音频媒介内容逐渐成为大众抚慰情绪、缓解焦虑的关键方式。
“好声音”唤醒“耳朵经济”
在郑州市图书馆、地铁、商场内,佩戴耳机学习或闲逛已成为常见景象。人们通过聆听课程或音乐隔绝外界干扰,在声音的屏障内深度沉浸于阅读与学习之中。
“暂时放下手机,在播客主持人的对谈中寻找陪伴感,是我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随身携带头戴式耳机的小程告诉记者,学习之余他有固定收听播客放松的习惯。他特别提到,主持人常常能精准捕捉听众的日常感受或隐秘心事,传递出稀缺的情绪价值。“有意识地减少屏幕使用时间后,熄灭屏幕、戴上耳机沉浸于声音世界,已成为我格外珍惜的轻松时刻。”小程说。
“播客能够破圈,关键在于它精准击中了现代人的需求痛点。”业内人士表示,在信息爆炸时代,短视频虽带来即时刺激,但内容碎片化、缺乏深度。播客的长音频形式,能完整梳理事件来龙去脉、深入表达观点。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4亿人,中国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达5688.2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7400亿元。在这样一个日渐繁荣的声音市场里,听众渴望触及心灵的小众表达,而创作者珍视“我的内容我做主”的自主权与社交互动空间,双方共同奔赴构建起丰富且充满活力的内容生态。
业内人士表示,播客的内容兼顾小众与大众,既有行业信息的分享,也有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在一些访谈类播客中,由于没有面对镜头的形象压力,一些嘉宾的表达反而更加流畅和深刻。这种集深度内容、情感共鸣与多场景适配于一身的特性,正是播客走向大众的“敲门砖”。
“耳朵经济”带火音频设备消费
“耳朵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强力驱动着耳机、智能音箱、车载终端等音频设备的迭代升级。硬件性能与功能体验的持续优化,不仅拓展了音频内容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也重塑着用户的收听体验,提供多元选择。
游泳防水耳机、虚拟环绕音效、便携式蓝牙音箱……记者近日走访位于郑州郑东万象城的索尼、Bose专卖店发现,现代耳机产品功能已高度集成化。主动降噪、无线连接、智能交互、音质调校及场景自适应等关键技术,正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语音识别、语音唤醒等技术不断拓展应用边界,催生出智能车载、智能家居等全新场景,让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更轻松地实现“多任务并行”,上车之后边系安全带边打开音乐,回到家后语音打开空调、电视,在出差、通勤和做家务等日常活动中收听音频产品,已经成了习惯。“周末休闲在家时,甚至能播放12个小时。”赵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道。
业内人士表示,“耳朵经济”的兴起,是技术进步与需求升级的相互成就。目前,随着播客影响力扩大,其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同时,应注意其发展不能满足于用户规模的流量狂欢,唯有让声音回归深度陪伴的本质,以优质内容筑底、以社会责任护航,才能让“耳朵经济”真正穿越双耳、抵达人心。
本报记者 孙雪苹 文/图
龙湖金融岛入选 新一批省级夜经济 集聚区名单
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省财政厅近日发布新一批省级夜经济集聚区名单,我市龙湖金融岛夜经济集聚区成功入选。
龙湖金融岛夜经济集聚区位于郑东新区龙湖中心岛屿,占地面积约1.0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融、商务、高端商业、会展旅游等业态,是郑东新区建设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我市重点打造的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截至目前,龙湖金融岛沿湖商业招商已完成100%、开业率96%,正式经营商家232家,其中河南首店76家、区域首店55家,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聚集,通过营造多层次、沉浸式、充满“年轻力”的消费场景,进一步提升了郑州城市消费活力。
同批入选的还有洛阳市隋唐宫城区夜经济集聚区、焦作市云台山岸上村夜经济集聚区、南阳市南阳府衙夜经济集聚区。
记者 侯爱敏
花钱“买时间”,你买单了吗?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时间已成为稀缺的资源之一。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省时”买单,这也催生了外卖、跑腿、智能家居等新兴业态的崛起,推动“时间经济”成为新的商业增长点。
从外卖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到扫地机器人、预制菜的流行,再到即时配送服务的普及,“时间经济”的新蓝海正加速崛起,而这一市场的潜力仍在持续释放。
为“时间”买单者众
因为工作性质居家办公的李女士,工作中经常有收发纸质文件的内容,这些事情她基本都是叫跑腿儿解决。李女士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去一回基本半天就没了,无论自驾还是打车,费用都高于跑腿儿,而且平台上下个单,就可以专心干其他事儿,省心省时又省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作通勤时间延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紧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 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5小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时间买单,让外卖、跑腿儿、代购等新业态日益火爆,与此相关的细分产业领域不断发展壮大。
年近五旬的肖女士近日逛多乐囤、折扣牛的次数明显减少。“前段时间侄女来我家住了几天,她从网上下单的饮料比我到店买的还便宜,而且啤酒、红酒、生活用品什么都能送,我现在很多东西也在线上下单了,下完单该干吗干吗,一会儿就送来了,非常方便。”
也许肖女士没想到的是,不知不觉中,她已经成为即时配送服务的庞大客户群之一。不断壮大的即时零售产业,依托帮消费者省时乃至省钱的服务,快速渗透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悄然改变着他们的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方式。足不出户、半小时东西进门、即时满足,几重因素叠加,为消费者营造出妥妥的幸福感。
商家跑步进入新蓝海
无论代购、跑腿儿、即时零售,还是把人从繁琐家务中解放出来的智能家居,背后都有着“时间经济”的深层逻辑——帮助消费者节约出更多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
这一新需求带来的新商机,也成为商家纷纷抢占的市场蛋糕。今年以来,外卖大战此起彼伏,市场竞争硝烟弥漫。业内人士表示,外卖大战,本质上是一场“流量入口”的争夺战。
细心的人会发现,外卖平台的业务内容,早已冲出大家熟悉的餐饮领域,实现批量增加,药品、鲜花、日用品等“30分钟达”的广告,遍布城市角落。从最初的餐饮配送到全品类即时零售,恰恰揭示了这一领域的无穷潜力。
正是踩中了“时间经济”的风口,预制菜市场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大型超市到便利店,纷纷推出“3分钟出餐”的预制菜套餐,满足都市人快速做饭的需求。专业机构预测,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庞大,行业在迭代中升级,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研究显示,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和中产阶层更注重“时间性价比”,也更愿意支付溢价换取便利,为半小时送达的咖啡支付额外配送费,或购买扫地机器人减少家务时间,享受更多闲暇的高质量生活。
人民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92亿人,外卖市场规模达到16357亿元,背后承载着经济发展新活力。
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诉求日益攀升,时间经济的未来市场潜力无穷。业内人士预测,这一领域的细分市场拥有巨大增长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服务有着无限拓展空间,如代遛狗、陪诊,等等。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针对老年人的便捷服务,如送药上门、智能健康监测等也将大有市场。
2024年5月,我省首条低空无人机物流配送线路在郑开通,全程8.7公里的配送距离,约10分钟送达。郑州物流行业迎来无人机同城配送新时代。
更快、更好、更便捷,围绕如何提供更高效、贴心的服务,技术革新正成为商业愿景的强大助力。人工智能帮助提升工作效率已成不争的事实,自动驾驶、无人机配送等技术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业内人士表示,时间经济将成为未来商业的主战场。“时间经济”的崛起,反映了现代人对效率与生活品质的双重追求。企业若能精准捕捉消费者在时间管理上的痛点,并提供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就将在这一蓝海市场中占据先机。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习惯的深化,“花钱买时间”将成为更主流的消费模式,而围绕时间价值的商业创新也将持续涌现。
本报记者 侯爱敏
9月郑州 多场展会轮番登场
一场场密集上新的展会正编织起一张连接产业、市场与消费的活力网络,为发展注入新动能。8月5日,记者从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获悉,9月份,该中心将举行多场展会活动,覆盖磨料磨具、医疗器械、粮食等行业领域。
据了解,9月10日至13日将举行2025郑州茶博会暨福鼎白茶文化节;9月11日至13日将举行第47届中原医疗器械(2025年秋季)展览会、第五届郑州·中国好粮油产品及机械设备技术交易大会;9月11日至15日将举行2025秋季第42届大河车展;9月16日至17日将举行第37届中原畜牧业交易博览会;9月20日至21日将举行第35届安团家博会;9月20日至22日将举行中国(郑州)国际磨料模具磨削展览会;9月26日至28日将举行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9月轮番登场的展会,将延续盛夏里会展经济的活力,在供需对接中激活产业链,在人气汇聚中点燃消费力,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让郑州发展的热力持续在秋意里散播。
成燕 孙婷婷
我市智能建造第三批 试点项目名单公布
近日,郑州市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公布郑州市2025年度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名单(第三批)的通知》,确定郑州市杏贾路(长江路—郑密路)道路工程施工(第二标段)、裕彤嘉园、郑州大学水利学科群综合试验平台项目等43个项目为郑州市第三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据悉,此次试点项目评选旨在贯彻落实《郑州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郑政文〔2023〕22号),积极培育我市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根据《郑州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水平评价表》(郑建文〔2023〕195号)通知文件,郑州市城乡建设局组织开展了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第三批)申报工作。经企业申报,各开发区、区县(市)建设局推荐,专家审查,确定了郑州市第三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通知》提到,各试点项目实施单位应结合项目实际,对标对表《郑州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水平评价表》,进一步细化试点项目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以科技创新推进项目智能建造,以智能建造促进工程提品质、降成本,积极示范引领我市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报送市智能建造工作专班。
记者 成燕 安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