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部分羽绒服商家搞起“反季促销”,在电商平台大举清仓、回笼资金,但消费者在享受低价优惠“捡漏”的同时,也要注意仔细辨别羽绒服的填充成分,避免买到“李鬼”商品。7月21日,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法院调解一起网购羽绒服变丝绵袄的案件,最终商家赔偿300余元。
今年2月,黄先生在某电商平台看中某品牌旗舰店一件羽绒服。购买前,他还仔细查看了商品详情界面的产品标签,显示为90%鸭绒,随后他下单购买,但实际收货后,却发现这件羽绒服的填充物为丝绵,且没有羽绒成分。黄先生多次在电商平台申请退货,但该旗舰店均予以拒绝。该旗舰店资质证照显示,其企业名称为某科技公司,黄先生遂将其诉至法院,要求其退还购买羽绒服的全部款项159元,并赔偿500元。
承办法官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决定采取“面对面”调解方式化解这起纠纷。调解中,黄先生态度坚决,要求商家退一赔三。某科技公司则称商品为厂家代发,该公司事先也不知情。承办法官释法说理、分析利弊,直指其供应链管理漏洞,告诫该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诚实守信、及时全面履行义务,积极协商解决问题。
最终,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某科技公司同意黄先生的退款申请,并一次性支付赔偿款325元,该案得到圆满化解。
说法:薅羊毛避免“踩坑”,要先留证据
办案法官提醒,理性“薅羊毛”的同时,务必避免“踩坑”:第一,选择正规平台交易。大型电商平台通常有更完善的准入审核和售后服务体系,发生纠纷时能提供有效的订单记录、交易凭证等关键证据。第二,仔细甄别商品信息。反季商品可能存在库存积压、临期或瑕疵风险,需特别关注商品详情页面的材质说明、生产日期、退换货政策等信息。第三,完整保存交易证据。建议消费者及时保存好商品介绍详情页、实物照片、与店家及电商平台客服的聊天记录、交易记录、物流签收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生纠纷,积极沟通协商,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记者 鲁燕 通讯员 维佳 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