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
国家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已于近日发布,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指南适用于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学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务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内容涵盖学校与供餐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食品原料进货检查制度执行、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给出了系统化、标准化的操作指引。
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方面迈出了关键性步伐。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每日在校就餐人数已突破2亿大关,校园配餐产业规模占整个餐饮行业的近半壁江山。此次标准的出台,既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从国家层面对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该标准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闭环监管体系。一方面,明确要求企业配备专职食品安全总监,建立集中采购机制,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等举措;另一方面,对配送车辆安装定位系统作出强制性规定,有效填补了食品运输环节的监管空白。标准还提出了“每日检查、每周排查、每月调度”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常态化的风险防控体系。这种预防为主、全程可控的管理思路,充分体现了现代食品安全治理的先进理念。
在责任落实方面,该标准创新性地细化了各方主体责任。通过明确划分责任,促使学校从被动接受监管转变为主动参与监督,同时要求供餐企业对从原料采购到成品配送的全过程负责。这种权责划分的创新设计,与国内多地正在推行的“校长陪餐制”“家长监督员”等实践探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学校参与、家长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从行业发展维度来看,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市场格局的优化升级。通过对检验检测、人员配备、场所设施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实际上建立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和运营标准,这就倒逼企业加大食品安全投入。国内部分先行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学校案例显示,通过规范化运营和规模化采购,完全可以在保证食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优化。可以预见,随着标准的全面实施,行业将经历一轮优胜劣汰的洗牌过程,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高,最终惠及广大学生群体。
当然,该指南在某些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在营养管理方面,相比部分先进学校已经实现的精细化营养配餐,国家标准的要求相对更宏观一些。建议未来配套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营养配餐实施细则,推动校园餐饮从“安全达标”向“营养优化”转型升级。再如,在检测标准方面,虽然要求留存原料检测报告,但对检测标准的统一性未作详细规定,这可能影响实际执行效果。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数据共享和全程可追溯。
我国校园餐饮管理正迎来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标准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项国家标准的全面推行,不仅构建起校园食品安全的制度屏障,而且通过规范化操作流程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随着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实施,我国校园食品安全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