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丨烽烟起苏南,军民铸丰碑——“江抗”东进抗战的故事

2025-07-22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后方医院流动医务所

1939年“江抗”东进部队在阳澄湖畔

《东进报》《大众报》与《江南》杂志

晨曦中的号角穿透迷雾,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立于轻舟之上,激昂开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

这段穿越时空的京剧《沙家浜》经典唱段,在芦苇荡深处激起层层回响,让人忆起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

当年“江抗”作战参谋、新“江抗”司令夏光感慨道:“在‘江抗’各阶段的艰巨斗争中,常熟的地方党组织,常熟的人民,紧随革命形势的转折变化,始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均付出了重大代价。在东路所辖各县中,他们对革命的贡献最大。”

苏州日报记者 施含韵 本版供图 常熟党史办


“江抗”挺进苏南区 星火炽烈势燎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燃遍华夏大地。

在长江三角洲腹地,苏南东路地区因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日伪政权重点经营的“心脏地带”——这里河网纵横如织,京沪铁路贯穿南北,太湖平原物产丰饶,更毗邻南京(汪伪政权首都)、上海(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与苏州(汪伪江苏省会)三大战略要地。

此时苏南陷入混乱状态,城市被日军重兵把守,乡村游击队蜂拥而起。以常熟为例,当时打着抗日旗号的游击队就有10多支。百姓屡遭兵匪欺压,民不聊生,迫切渴望有一支真正抗日救国、保护百姓的人民军队。

1939年5月,历史的转机在枪炮声中到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突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毅然挺进苏南东路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14日,新四军第六团副团长吴焜抵达阳澄湖地区,与常熟县委领导下的人民抗日自卫队(“民抗”)、新六梯团会师。这支红色铁流以雷霆之势攻克梅李、何村等伪军据点,收编多支地方武装,迅速扩大常熟地区的抗日局面。

1939年6月24日,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亲自指挥“江抗”部队,夜袭浒墅关火车站。此战全歼日军警备队2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取得挺进苏南后的重大胜利。

阳澄湖畔,叶飞与常熟县委委员、“民抗”总部政治主任杨浩庐亲切握手,心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这儿港汊星罗,水网密布,颇像《水浒》里描写的梁山泊。当地同志介绍说,这芦苇荡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没有人带路根本进不去;就是进去了也出不来。听着,看着,我想到陈司令员关于‘相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觉得阳澄湖及其周围地区就是一个建立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好地方。”

同年9月,叶飞率“江抗”总指挥部和中共江南特委移驻至常熟东唐市。这里河网密布、芦苇丛生,独特的水乡地形为游击战提供了天然屏障。与此同时,“江抗”总指挥部还协同江南特委、常熟县委在常熟东乡一带开展民运、统战等工作,成立了常熟县各界人民抗日联合会及各种群众抗日组织,扩大人民抗日武装。

至此,在苏南东路常熟东部、南部和吴县东北部的一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常敌后游击区形成。“江抗”部队也从东进时的不足千人迅速发展到5000余人,其中700多名来自“民抗”,新六梯团的常熟子弟兵成为骨干力量,为后续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危急关头护火种 鱼水情深赤子心

新四军挺进苏南并取得初步胜利,但江南地区受国民党顽固派的蛮横限制,且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加强“扫荡”,新四军被迫转移主力。

1939年9月,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西撤。由于天气炎热、战斗频繁等原因,西撤时在新四军后方医院,留下了刘飞、夏光、黄烽、吴立夏等36名伤病员。

“交给我们吧!我们能活着,30多个伤病员同志就能活着!”常熟人民以生命起誓。他们明白,保护好伤病员就是保护抗日火种,就是投身抗日斗争。

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伤病员在芦苇荡里一边医治伤病,一边与日伪军周旋。在艰苦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后方医院不得不经常转移。每到一个村庄,伤病员就被分散安置到群众家里,农家的后院、伙房,甚至是牛棚、猪圈、柴草垛都成了伤病员的藏身之处。门板一架就是病床,蚊帐一挂就是手术室。

常熟百姓将伤病员当作自己的亲人,帮他们洗衣做饭、端汤喂药,甚至照顾伤病员擦身洗澡、大小便等。尽管人民群众生活艰苦,但他们还是千方百计为伤病员调理饮食,还常到湖荡河浜去捕鱼捉蟹,给伤病员补养身体。

战士没有鞋穿,大娘送来结实的新鞋,青壮年更是自动放哨,监视敌人,掩护部队休息。在水网地区行动最重要的是船,只要“江抗”一声通知,马上人到船到。更有群众在掩护战士的过程中被捕,慷慨就义。

敌人下乡“扫荡”时,群众冒着风险,把伤病员紧急转移、妥善隐藏,保护他们安全无事。“江抗”西撤途中,政治部主任刘飞身负重伤,被送回后方医院救治。在他到医院第三天,房东大娘急忙报信:“快跑,鬼子来了!”护士和百姓抬起门板就走。刘飞深知,光一块门板就很重了,再加上一个人,累得他们直喘气。他恳求道:“快把我放下,不要管我!你们快走!”

刘飞催促了好几次,但护士和百姓没有把他放下,依旧鼓足劲奔跑。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老大爷正摇船经过这里:“快!快上船!”等刘飞他们一上船,老大爷就连撑几篙,把船驶进芦苇掩蔽着的港汊里去了,躲过追击。

此类以命相护的壮举,在阳澄湖畔不胜枚举。寒冬腊月,撑船的老大爷常跳入刺骨的冰水中推船前行,一路护送部队攻敌;陈二妹、陈桂珍等妇女骨干,利用茶馆、渔船作掩护,为部队传递情报、救治伤员;小护理员、小通信员被百姓认作自家孩子,年龄相仿的以哥弟姑嫂相称,以此躲过一次次日军的搜捕。

涅槃重生新“江抗” 芦荡火种永不熄

在芦苇荡中治病养伤的“江抗”战士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身体逐步康复。

自从“江抗”西撤以后,日伪顽匪武装对“江抗”活动地区反复骚扰、肆意掠夺。人民生活在灾难和恐慌中,为了保护人民利益,为了坚守苏常抗日游击区,根据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指示,叶飞派部队回到后方医院,以伤病员为骨干,重建“江抗”部队,坚持敌后抗战。

根据当时的形势,在敌后重建武装很不容易。伤病员们身边甚至连一枝枪都没有,但战士们群情振奋,决心条件再难也要克服一切困难,重建武装。

1939年11月6日,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成立,称之为新“江抗”。

新“江抗”成立后,一无人,二无枪,就将后方医院基本痊愈的10多名伤病员编成一个排。次日,新“江抗”战士就在北桥伏击了乘汽艇到东唐市抢粮的日伪军,大大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群众奔走相告“江抗”又回到了东路,纷纷给战士们送干粮、送茶水。消息越传越远,越传越玄,其声势吓得汉奸、特务不敢肆意妄为。

1940年2月8日,昆山巴城日军一个小队和60多名伪军袭击新“江抗”驻地洋沟溇。战斗十分激烈,新“江抗”战士毙伤日伪军20余人,击毙巴城日军小队长斋藤。洋沟溇战斗是新“江抗”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一战,组建不久的部队经受住了考验。

在四面受敌,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新“江抗”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运用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控制了阳澄湖广大地区。仅一年多时间,新“江抗”经历大小战斗共计47次,击毙日军147名,伪军357名。

到1940年4月,苏常地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有新“江抗”的3个连、“民抗”的3个连和1个教导队,以及7个区常备队,共近千人,游击区逐步得到恢复和扩大。

1940年4月,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抵达常熟,组建东路军政委员会,将新“江抗”更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复称“江抗”)。

在扩建东路武装过程中,“江抗”部队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和反动势力进攻,打开东路苏常太、澄锡虞地区局面,各地党组织逐步由秘密转向公开,抗日游击根据地建设规模越发扩大。

1941年皖南事变后,“江抗”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开展反“清乡”斗争,继续周旋于敌后。抗战胜利时,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已成为华中抗日重要支柱。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