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而光荣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是抗日时期“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撰文对董天知的称赞。
董天知是荥阳人,抗日时期活跃于晋南、晋东南地区。一次战役后,日寇还悬赏两万大洋买其人头。
董天知的英名被列在2014年9月1日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
今年7月13日,记者和荥阳市文史专家陈万卿走进位于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村的董天知纪念馆,在讲解员马梦雨的引导下,了解民族英雄董天知的事迹。
董天知半身铜像
“天知,地知,你不知,我知”,遂名“董天知”
董天知纪念馆是青砖瓦房,门前左侧立着一通石碑,中间用大字写着“董天知故居”。2016年1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院落内,可见董天知的半身铜像,周边墙壁上刻着先辈为革命英雄题写的词。“献身人民 英雄奋斗 赤胆忠心 永垂不朽”等,概括了董天知的一生。走进第一展室,可见董天知的家庭简介和早期革命史料。
董天知,1911年出身于书香世家,原名董亮。8岁时,他就读于荥阳南关小学(煦新小学)。进步氛围与新思想的浸润,革命思想的种子悄然播撒在董天知心中。
1927年,“四一二”事变爆发,革命先驱彭湃暂住董家。这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董天知的思想世界,让他对革命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认知。
1930年冬,19岁的董天知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7月,因叛徒告密,董天知被捕,被关押在东北宪兵司令部看守所。敌人审问他叫什么名字,董天知戏言“天知,地知,你不知,我知”,忽然灵机一动,遂改名“董天知”。从此,董天知之名在狱中难友中叫开了。
在狱中,董天知受尽酷刑,但他立场坚定,坚贞不屈,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9月,董天知与其他被判刑的60余人移往草岚子监狱。在狱中,董天知把监狱变成了斗争的战场和学习的课堂,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原著,还学会了俄语等。
1934年冬,狱中党支部组织绝食斗争。当时董天知正患重病,狱中党支部劝其不要绝食。董天知以大局为重,坚定地说:“个人生命事小,政治影响事大。”他毅然参加绝食斗争,并坚持到最后胜利。当难友们开始复食时,董天知已是奄奄一息了。
5年的铁窗生涯锤炼了董天知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他从一个满腔热血做事有点儿莽撞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成熟老练的共产党员。
董天知故居
利用有利条件,成立抗日统一战线群众团体
走出第一展室,可见一棵500年的槐树,几乎盖过第一展室与第二展室之间的院子。《古槐记》中写道:“古槐苍苍,索水泱泱;将军英风,山高水长。”
1936年9月出狱后,董天知与薄一波等人受中共北方局指派,前往山西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
在董天知他们到达山西太原前,山西省成立了一个“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牺盟会”一成立,即遭到蒋介石训斥,认为这样一个名字会刺激日本人,不利于当时的形势。经阎锡山同意,薄一波、董天知等人着手对“牺盟会”进行改组。改组后的“牺盟会”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是我党领导下的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群众团体。
1937年初,阎锡山召开了一次高干会议,薄一波和董天知应邀参加。会上,阎锡山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假若日本人打进山西怎么办?”董天知起身发言,提出:“日本人来了,不成立一支以进步思想武装起来的进步军队,是不足以抵挡日本人的。”他建议建立一支青年新军。董天知的建议,得到了阎锡山的赞同,授权薄一波、董天知等负责山西新军的组建。
1937年10月,太原失守。
董天知等协同各县牺盟分会和当地党组织,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很快在下属12个县中组建起了各有200人至500人的县武装自卫队或牺盟游击队。不久,又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洪洞、赵城、临汾、霍县、灵石5县抗日联合游击队,约3个团的兵力,经过组训全部编入张文昂、韩钧领导的决死二纵队,成为第六专员公署保安旅的主力。
在这期间,董天知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并利用这一“合法”形式,掩护了党组织的活动。
面对日寇悬赏两万大洋,他“为了民族解放,死也值得”
1938年,董天知指挥部队在晋南、晋东南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些战斗中,以东坞岭伏击战尤为突出。
位于沁水县城西部30公里的龙港镇西河村的东坞岭抗日纪念碑,立于2009年。据碑文记载:“日军进入伏击圈后,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历时三天毙敌千余人,生俘四十余人,击毁汽车二百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夺取东坞岭伏击战大捷,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国共联合抗日的光辉一页。”东坞岭伏击战既是一次具体的军事胜利,更是全民族抗战精神的生动体现。
日本人扬言“谁能抓住董天知,赏两万大洋”。董天知却漠然处之,毫不畏惧。他曾不止一次地说:“为了抗日救国,为了民族解放,死也值得。”
出师未捷身先死,牺牲时年仅29岁
1940年8月,“百团大战”的烽火即将点燃,29岁的董天知接到了拔除潞城、黄碾、微子镇三个日军据点的命令。8月20日凌晨1时,董天知率部抵达潞城县北王郭庄,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正悄然逼近——奸细的告密让日军迅速包围了村庄。千钧一发之际,董天知没有丝毫慌乱。他当机立断,率领28名警卫员冲向村西的石坪岭(比干岭)岩凹垴。岩凹垴的阻击战打响了,枪林弹雨中,董天知带领警卫员一次次击退日伪军的疯狂进攻。每一次枪声响起,都是对侵略者的无畏回击;每一次阵地坚守,都是对大部队转移时间的竭力争取。当90余名日伪军倒在阵地前时,大部队已顺利撤出包围圈,而他们的阵地早已成了一片火海。
突围的时刻到来,一颗子弹穿透了董天知的左臂,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但他依旧挥舞着武器与战士们一同奋勇冲杀,与敌人展开白刃肉搏。寒光闪烁的刺刀间,他凭着一股狠劲毙敌数人。然而,更多的子弹袭来,终究让这位硬汉轰然倒下,那片浸染鲜血的土地,成了他们用生命铸就的丰碑。
董天知时年29岁,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是“百团大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级别将领。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杨尚昆为他题写挽联:“英气横贯比干岭,壮志常存鸭绿江”。山西牺盟总会在悼词中称赞他“是最优秀的牺盟领导者,是最优秀的青年模范,是最优秀的青年军事干部”。
在董将军牺牲一年后,山西军民用100石小米的资金,为董天知将军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身高达9米,墓座正中有一块巨型方石,四面刻有碑文,下面为七级台阶堆砌而成。
当地民众还用山西民歌沁水谣调填词,写成《悼念董政委》歌曲,传唱于决死三纵队和晋东南广大干群中。
莫悲哀,莫伤心,
要学董政委坚决抗战的英勇精神,
哪怕它战地荆棘路难行,
哎哟哟,坚持持久战冲破黑暗是光明!
记者 姚辉常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