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故事 | 数十次国际通话,架起跨越太平洋的“云端调解”

2025-07-2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太感谢了,不用飞回国就能把问题解决,节省了不少时间和费用!”今天,记者获悉,远在国外的当事人近日通过微信向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杨金人民法庭庭长余学锋发来感谢消息。这场横跨太平洋的民间借贷纠纷,最终在“云端”妥善化解,背后是法官团队破解跨国诉讼难题的暖心故事。

周某与王某在国外相识,王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周某借款,王某出具了明确还款日期和利率的借条。本是一份简单的约定,却在借款到期后生出波折——王某仅偿还部分款项,剩余欠款迟迟未还。

周某回国后,多次催讨无果,无奈之下诉至法院。余学锋接手案件后,梳理案情时发现,王某远在国外,这意味着案件可能面临一系列“跨国难题”:按照传统诉讼程序,光是法律文书的跨国送达就可能耗时数月,当事人往返奔波的差旅成本、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后续的执行环节也充满不确定性。

“不能让距离成为公正的阻碍。”余学锋试图找到更高效、更便民的解决方式。

“王某在国外,电话能打通吗?微信能加上吗?”起初,电话拨过去常是无人接听的忙音,但他们没有放弃,在连续数日的坚持下,电话那头传来被告的声音。得知法院是来帮助解决问题而非“施压”,王某逐渐同意添加微信进一步沟通。余学锋首先向王某释明《民法典》中关于民间借贷的规定,分析拖延还款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再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周某当初愿意借钱是出于信任,现在有难处可以协商,但也要拿出诚意。”一次次释法明理,一遍遍利弊分析,原本僵持的双方渐渐松了口,开始认真讨论还款方案。

眼看双方分歧逐渐缩小,余学锋决定趁热打铁,通过互联网法庭组织了一场在线调解。屏幕两端,跨越十几个小时时差的当事人,在余学锋的主持下,就分期还款金额、每期还款时间、诉讼费分担、违约责任等细节逐一协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一致,通过互联网法庭签署了调解协议。调解结束后,余学锋通过微信将民事调解书送达给王某。至此,案件妥善解决。

记者 鲁燕 通讯员 云雨晴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